于哥伦比亚第三大城市卡利(Cali)举行,为期两周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16次缔约方大会(COP16)刚于周六落幕,「与自然和平相处」是本届大会主题。

最亲近自然的原住民族地位,在本届大会得到歷史性提升。最后一刻大会决议设立一个「常设附属机构」,取代原本的临时工作组,以便向公约、议定书,与其他附属机构提供谘询,将原住民纳入未来自然保育全球决策的核心。此机构将有两位共同主席,一位由缔约方提名,另一位由原住民和在地社区代表担任。

哥伦比亚环境部长兼大会主席苏珊娜•穆罕默德(Susana Muhamad)表示:「透过这项决议,原住民、非洲人后裔和在地社区的传统知识价值得到了肯认,公约26年来的歷史亏欠也得到了解决」。有效弥补了公约第8(j)条款:「依照国家立法,尊重、保存和维持原住民与在地社区体现传统生活方式而与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和永续利用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做法,并促进其广泛应用,由此等知识、创新和做法的拥有者认可和参与下,并鼓励公平地分享因利用此等知识、创新和做法而获得的惠益」,诸多规范主要涉及原住民权利,但又没有以原住民为主体的机构,可就此表示意见的不平等安排。

这项突破得之不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于开幕演讲上特别强调其角色,并多次呼吁设立常设机构,确保在公约决策过程充分反映原住民意见。哥伦比亚作为亚马逊流域大国,原住民族群眾多,占总人口3%(150万)到10%(500万),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为原住民所有之保护区,相对关注原住民议题,终发挥主席国的影响力,水到渠成。

大会也决议成立「卡利基金」,若产品中使用来自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的数字序列资讯(Digital Sequence Information, DSI;如DNA、RNA)的公司,应将其利润或收入的一部分做为遗传资讯费缴纳。而这些费用的一半,将直接或透过政府交由原住民与在地社区,以实现公约的惠益共享精神。

整体来看本次大会虽然在原住民议题上取得进展,但情况仍不乐观。已开发国家承诺,2025年前达到每年200亿美元的投资,竟只有4亿多美元应允,全球多样性框架基金(GBFF)规模远远不足;前届大会决议,各国应提出之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BSAP),也只有44个国家(22%)修订、119个国家(63%)提出目标;生物多样性监测框架与全球审查(盘点)流程亦未能达成共识。大会最后因开会人数不足,无法通过决议而暗淡的落幕,也让人对即将到来的气候大会充满不安。

国内部分,虽然2020年曾提出首部《生物多样性国家报告》,但并未随公约决议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更未将原住民族放在核心地位,仅偏重既有保育业务有所不足。而对照近来国家总预算的原住民禁伐补偿条例争议,行政院不妨参考生物多样性公约所揭橥的理想,一併重新思考原住民于自然资源治理的角色,恢復其应有地位,此时转身正是时候。

(作者谢英士为环境品质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郑佾展为副秘书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原住民 #公约 #生物多样性 #哥伦比亚 #原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