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土计画法》(以下简称国土法)三读通过展延实施,原定明年上路的各县市国土功能分区图,实施年限再展延6年引起争议。然而何谓国土法及其影响,台湾社会鲜少有深层的讨论,本文想以「粮食安全」为论述轴线重顾国土法必需存在的意义。

「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依联合国定义为:「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身体、社会和经济上获得充足、安全和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他们的食物偏好和饮食需求」,从学理维度,粮食安全,可划分为「和平时期下的粮食安全」(Peace time)与「战争或紧急状态下的粮食安全」(War time),前者能依自由化贸易获取粮食,但后者将国家行为者假设在危险状态,外部供应链中断,资源无法再依赖进口,换言之,需要充足的本土粮食供给,做为战略储备,提升抗⼲扰能⼒ (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以维繫国家生存。

显而易见,台湾属于后者,面对地缘政治危机,具潜在战争风险,实现粮食安全已是火烧眉毛。以下两组数据显示台湾的粮食并不安全。

台湾粮食危机。(图/作者李建纬制图)
台湾粮食危机。(图/作者李建纬制图)

台湾粮食危机。(图/作者李建纬制图)
台湾粮食危机。(图/作者李建纬制图)

(笔者制图,资料源自农业部)

近5年来,粮食自给率逐年递减至30%、耕地面积更减少了1万多公顷。这些数据变化敲响了警钟:若农地持续流失,台湾何以粮食自给?国家安全焉得保障?这还不包含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国土法的核心是解决「农地非农用」之弊。其立法目的之一即是防止农田被滥改为建地,为农地破碎化亡羊补牢。

自民国88年的《农发条例》打开潘多拉盒子,农地改建地、滥盖农舍、农宅,二十余年来农地流失积弊已深,无截制的资本化偷走了台湾的农田,让本该农用的土地伤痕累累,让本处于弱势的农业更加脆弱。短视近利的开发与炒地皮使我国农地支离破碎,除了环境生态的破坏,国家粮食安全也存在风险。

因应国土永续发展,国土法依据国土性质,将全国划分为四大功能分区,分别为「国土保育地区」、「海洋资源地区」、「农业发展地区」及「城乡发展地区」。此法以统筹全国土地利用为目标,补足过去的区域计画法的空隙,让国土空间利用更符合永续发展的精神。其中国土法第6条规划基本原则:「农业发展地区应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原则,积极保护重要农业生产环境及基础设施,并应避免零星发展。」将「农业发展地区」细分为优良农地、良好农地、坡地农地等,予以不同程度保障,防止不当开发。

反对国土法者常批评该法实施会让「农地价格下跌、农民利益受损、农民无法翻身」忽视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农地并非单纯的经济资产,而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资源,农地存亡攸关国家存亡。当挪威因应地缘政治风险积极备粮、日本在海外投资农地以确保稳定供应时,台湾却因农地流失而陷入战略被动,这样的处境实在令人忧心。

如今国土法延宕,此举将进一步加剧农地滥改建地的乱象。据统计,过去半年内,由于地方预期《国土计画法》即将上路,各县市涌入大量土地变更申请案件,申请数量已超过一千多件。未来6年内,这类案件势必持续增加,而政府若无法有效控管,台湾有限的耕地资源恐将进一步缩减。

战国时期商鞅即建议秦王「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道出国家兴盛的根本在于农粮,是以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农地则是这条防线的根本保障,尤其台海处于战火边缘,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至关重要,当敌军採蟒蛇战术封锁全岛时,台湾才能屹立不摇。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副研究员,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中天新闻网同步刊登)

#农地 #国土法 #粮食安全 #国土计画法 #农业发展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