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日正式成立中国首个人形机器人「具身智慧」训练场,代表中国在人工智慧与机器人技术融合方面迈出重要一步。该训练场位于上海浦东张江科学城的「模力社区」,由「国家与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地中心)负责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突破和应用落地。
该训练场占地46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打造领先的「具身智慧」(Embodied Intelligence)训练环境。「具身智慧」的技术核心在于赋予机器人如人类一般的感知、学习与互动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并执行多样化任务。训练场内配置超过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涵盖10个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民生服务、特种应用等,并透过真人进行「一对一」教导,强化机器人的感知与操作能力。
训练场的设立主要围绕四个核心目标。首先,确保机器人能适应多元场景,如高精度双手协同抓取、焊接作业与工业装配等。其次,透过异质集群採训与开源框架,建构中国领先的真实与生成式动作开源资料集,以推动知识迁移和技能模型训练。此外,训练场亦强调「具身智慧」操作与任务调度,打造完整「作业系统-技能库-任务编排」应用体系,并配合5G基础设施,提升数据管理与协作能力。最后,训练场将推动开源共享与贡献机制,透过四级开源会员模式,促进全球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享高品质训练数据。
在发展战略上,中国採取「1+N」模式推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其中,「1」代表由国地中心建设的市级通用训练场,而「N」则涵盖上海各企业所建立的产业特色训练场,形成虚实融合训练体系,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国地中心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合作,可能将人形机器人技术引入军事应用,如战场后勤支援(运输、维修)、危险环境作业(排雷、侦察)等领域。训练场的数据与技术亦可能应用于军事场景,提升机器人在战场适应能力与自主决策能力,对全球军事科技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台湾需密切关注。
面对中国积极推动「具身智慧」人形机器人,台湾应积极应对并建立产业发展策略。首先,可参考上海训练场模式,设立人形机器人训练中心,加强数据收集与技能培训,并确保技术标准与产业发展相配合。此外,强化产学研合作,整合本地人工智慧、大数据、机器人技术资源,打造开源平台与高品质资料集,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
特别在高龄照护领域,台湾可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形机器人应用。最后,台湾应建立产业政策支持机制,鼓励企业投入人形机器人研发与应用,并加速技术标准制定与国际合作,确保台湾能在AI人形机器人的国际产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辅佐研究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