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中时海纳百川林敏哲:《阳明交大合併四周年 交大实质併吞阳明大学?》一文。阳明大学与交通大学合併的最大意义就是同行有可能致远!未来进行式继续观察中......长期等待无法避免......

让我们回归本质来看这桩事,凡事有因果。

第一,如果台湾高等教育市场是自由化,由于对等沟通成本高昂,无医学院大学应是不会想要与阳明合併的,因为怕麻烦!

第二,如果教育部允许阳明扩充壮大,或荣总愿附属于阳明,相信阳明还是不会想嫁的。

第三,其实如果阳明不想嫁,交大、清华、台科、政大也是根本想娶不敢想,很庆幸,阳明高层为求阳明不囿于现状,勇于逆向带领阳明人跳出台湾特殊的医学门舒适圈,确实令人敬佩!

阳明与交通各自困境,过去数十年来政府(教育部)最重视的3所大学:

A有大老,名有台湾

B南北平衡地理优势

C一直有党国庇荫及门神优势

阳明与交通明显皆非上述。阳明应是由公卫而生,优势在台湾特殊的医学门寡占,遗憾在一般社会、学生心目中,大学存在感明显与堂堂医科第二志愿远远无法匹配,好在多半证照科系只要通过职涯无虞,自我感觉也就不差!

交大完全拜大陆校友叡智,战略定调从电资起家,持续努力拚出血路,与古早乡下的新竹一起成长共生,有别于阳政央山,方能与另3家一开始就定位综合性的大学同列四大,何况没有证照、没有舒适圈、走出校门我们还是得要跟台大电资竞争的,也因电资立校突围,由小而大,交大还需在既有优势基础延伸创造更多的优秀学门。

回应林敏哲学长文中所提依序如下:

第一,阳明两字属性本就适合在前,交通两字属性本就适合在后,如取名国立交通阳明大学似又不顺,确实这是歷史问题加上字本身造成的感觉问题,我同意,至少现在大家都讲阳明交大,非新竹交大,是吧?

第二,有关校务会议各占一半,这完全是假议题,长期完全不可能持续,这不也是所谓民主议题吗?试想教职员生的数目永远是变动的,两边教授人数的多寡永远在变,阳明把荣总劝进来,人数也许就对半了,君不见台大、成大两校校长常出身医学院?再考虑未来其他如台南高雄竹北校区扩大,这个名额又要怎么算了,别太杞人忧天!

有关提案改回交大,这又是一个只有理论上可能的假议题,正常人不会提这种案,更别说通过了,而且随时间消逝愈不可能,动手术动偏了,才有可能要马上改回来呀!

第三,有关合併的综效如何显现?如何评核?是否有啥标准?可能需要更进一步专业评估。

第四,因不知实况,我不能妄言。

第五,校徽恕我确实没研究过。

第六,我不同意。大眾所认知,学习阳明先生就是阳明立校根本精神,最能代表阳明先生精神的四个字,大众琅琅上口就是「知行合一」,奇宏校长的8个字,照我看阳明精神已过半有余,难道这个「知",前面没有「真」就是「假知」?

再来无需纠结知新与真知,无所谓高低位阶,知新当然是在当下认为是真知的前提情况下才透过实验、实践来致远嘛!

笃行、力行应没问题。附带一提,我觉得其实交大校友最在意的应还不是校训八字,而是八字下饮水思源碑的精神,相信一个公认最懂得饮水思源的学校暨校友们也是到达利他合一前的必经之路吧!

最后补充个人认为阳明交通两大关键差异:

第一个差异:交大在台第一代校歌承袭上海,内有「理工管航」四字,后来第二代校歌就撤了,为啥?因为目标变大了——综合大学!

阳明人要瞭解,所有想要医学院的大学目标就是综合大学,校训就8个字而已,怎可能「仁心仁术」就占4个?那是把自己反倒做小了呀!需要转化从综合大学的视角来看校训,当然也可参考去年方由东工大与东医齿科大合併的东京科学大学,把医工都包含在科学中。

第二个差异是交大校风、校友、校方一致地向上提升的多元暨积极性,我完全同意学长您所言,现在光復校区主导积极性较强,那是交大的校风,否则凭啥交大能从一干大学脱颖而出得以与政府较重视的三大同列顶四呀!

请原谅我这么说,个人觉得阳明校区目前还不具备,原因,学长应该比我懂的啦!

只要4年前阳明是确实想嫁,投票结果代表当时的集体意识也是要嫁!个人认为交通确实也明显是当时当下最好的选择,而投票结果也选择了交通,以上无庸置疑。接纳过去的集体意识选择,不仅有勇气也负责任!

成就伟大大学的梦想实践是有一段很长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中间磕磕绊绊在所难免,目前看来方向尚无大碍,只要方向对了,相信终有梦想成真的一天,你我又何必执着在意当世今生要亲眼所见呢?!毕竟儿孙自有儿孙福,它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前进呀!

坚信阳明交大必定是越来越好,这也是无庸置疑的。

(作者为原交大电信系75级退休校友)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阳明 #交通 #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