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大消息,其一为知名艺人因流感重症病逝,因而疯狂带动国内流感疫苗施打,许多民眾求一疫苗而不可得;其二是一年一度的台北国际书展如期举行,各大出版社纷纷推出重点出版品。多数民眾所接收到的资讯恐怕以前者为多。
图书带来丰富新知识,而网路新闻则如迴声室般反覆强化同一观点或看法。对于阅听人而言,这是反思台湾出版业与传播媒体发展现况的重要时刻。
随着网际网路的普及,纸本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联合报》2019年的调查,近4成1的民眾1年内未曾读过一本书,而台湾出版业的产值也从2010年的367亿元大幅下滑至如今不到200亿元,显示出版业正处于寒冬。「只读脸书,不读书」的现象令人担忧,社会对于深度阅读的需求似乎逐渐式微。
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手机软体与社群媒体。虽然网路资讯传播迅速,理论上能拓展阅听人的国际视野,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不同的社群平台内,讯息往往受到演算法影响,形成资讯同温层,进一步加深群体极化。以近期美国Tiktok难民转向小红书为例,两地网友在不同环境下「大对帐」,正好凸显社群媒体如何形塑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这场跨平台的交流,让使用者跳脱中美对抗下的资讯箝制,获得对彼此更加真实的认识。
台湾作为一个拥有言论自由的社会,理应享有多元开放的媒体环境,与世界接轨。然而,现今台湾的媒体生态却充斥着狭隘的新闻报导模式。部分媒体基于特定意识形态,日復一日进行资讯轰炸,使阅听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仅能透过片面的资讯来理解世界。我们常自诩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社会,却未察觉自己可能正被困在一个资讯营养贫乏的茧房之中。
要讨论社会议题并推动社会进步,必须仰赖深厚的人文素养与知识涵养,而这正是速食新闻与碎片化资讯无法提供的。纸本阅读正是培养深度思考能力的重要解方,阅读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累积,更是一种安静的沉思,能有效对抗当前浅碟化的思考模式。根据2021年「国际阅读素养调查」,台湾小四学生的中文阅读能力呈现下滑趋势,且低分水准以下的比例有所增加,显示未来阅读素养的危机已逐渐浮现。
当前台湾媒体塑造出的资讯茧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阅听人不应被动接受资讯,而应积极培养媒体识读能力,扩展自身视野。在全球化时代,除了向内探讨自身社会问题,更应向外关注国际趋势,避免重蹈2016年英国「易普索莫里」组织调查中,台湾被评为「全球最无知国家」第三名的覆辙。
台北国际书展的价值,除了推广阅读,更象徵着对浅碟化思维的抵抗。台湾需要突破资讯藩篱,走出狭隘的新闻环境,才能真正与国际社会接轨。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阅读或许无法改变世界,但它能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这正是台湾社会当下最迫切需要的思维转变。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