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咤2魔童闹海》票房破百亿人民币的讯息,不仅展现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崛起,更揭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强大生命力。《时论广场》前此刊登了一篇由台师大国文系退休教授林保淳所写的〈我们的哪咤在哪里〉;这篇文章以哪咤形象为切入点,对比两岸对同一文化符号的诠释差异,进而反思台湾文创发展的困境,观点犀利且发人深省。

大陆的《哪咤2》成功将古典神话转化为全球化的文化商品,透过动画技术与叙事创新,赋予哪咤「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精神。这种转译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当代价值重新激活文化内核。片中火尖枪、混天绫等元素被赋予新意,既保留神话的奇幻色彩,又契合当代观眾对个人奋斗与自我觉醒的共鸣。反观台湾,哪咤信仰虽以庙宇、电音三太子等民俗形式存续,却逐渐沦为符号化的表演,缺乏对文化深层价值的挖掘。作者犀利指出:「我们费心装扮玩偶,却不思考如何深入了解三太子。」此话直指问题核心─若仅停留在形式复制,传统终将成为空洞的标本。

台湾文创产业长期陷入「重形式轻内涵」的困境。电音三太子虽将传统与流行结合,却因缺乏对《封神演义》等文本的理解,难以创造更具深度的叙事。当从业者与观眾对哪咤的来歷「一问三不知」,文化创意便成了无根之木。作者质疑:「没有文化,如何能有产业?」此问叩击了文创发展的关键:产业化的前提是对文化的深刻认知与创造性转化。大陆动画的成功,正在于其以现代视角重构传统,而非简单挪用符号。反观台湾,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拉扯下,既未能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又对中华文化传统採取疏离态度,导致文创内容流于浅薄。

文章末段提到「去中、抗中」意识形态对台湾文化的影响,此观点值得深思。文化本不应被政治边界完全定义,哪咤作为跨地域的神话形象,其内涵的诠释权本可成为两岸对话的桥梁。然而,若因政治立场而刻意割裂文化脉络,反而会限缩创作者的眼界。大陆的哪咤以「反抗天命」呼应当代个人主义,台湾的哪咤能否从在地脉络中提炼出新意义?例如,将三太子的「叛逆」精神与台湾社会的多元价值结合,或从民俗仪式中发展出更具当代性的叙事。唯有跳脱意识形态的桎梏,才能真正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的我们产生关联」。

《哪咤2》的成功提醒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守旧,而在于敢于突破框架的创新。台湾若想在全球文创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亟需重新正视自身文化底蕴,并以开放态度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其焦虑于「被禁锁在天劫咒中」,不如思考如何让哪咤的风火轮承载在地故事,让混天绫舞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深广度。毕竟,文化自信从来不是靠复制过去,而是以当代语言重新诠释那些亘古的灵魂。

(作者为自由作家)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哪咤 #当代 #传统 #传统文化 #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