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盟军于美军战舰「密苏里号」受降,是为「抗战胜利」,亦为台湾光復伊始。盟军受降、抗战胜利开启国际政治至今80年的「长和平」,为近代歷史最重要的篇章。两岸对于抗战的经过及结果各有不同的叙事,民进党的认知与解读更是截然不同,分歧若不能弭平,台海紧张难解。

日本战败 台湾光復

民进党执政后避谈「抗战」、淡化「光復」,否定抗日战争与台湾的关系,反对国民党将抗战纳入台湾社会歷史记忆,以弱化台湾与大陆的共同认知与感情连结,有利两岸「一边一国」的建构。民进党极力巩固台湾独立性,从歷史及文化上切割与大陆的连结,在教育政策上「去中国」,激化两岸政治对立,升高台海紧张。

1995年抗战胜利50年,李登辉领导下的国民党凸显中华民国政府在战时及光復后对台湾的贡献。当时李登辉强调台湾「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性,但不否认自己中国人的身分,主张除原住民外,共同体中的组成分子其父执辈或先祖皆来自大陆,暗示中共的武力威胁不符北京「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政治宣示。民进党籍的台北市长陈水扁,则採取「落地生根,终战五十年」的亲日倾独史观。民进党人纪念的是「终战」而不是台湾回归中华民国的「光復」,以此彰显对中国的断舍离及对中国人认同的拒斥。

台湾蓝绿对「抗战」各说各话,特别是独派别具用心,使台湾的中国近代歷史记忆逐渐消失,加剧台湾人近代史观的短浅与矛盾,为两岸交流平添变数。台湾在《马关条约》中虽为清廷所抛弃,但抗战将台人的抗日运动与大陆的抵御日本侵略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奔赴抗日战争的台湾志士史册班班可考。重拾抗战史无关亲日、仇日,亦非台湾朝野选举竞争的政治筹码,而是重新肯定台湾与大陆命运相连,缝合中华民国的歷史断裂。

台湾人奔赴抗日战场的歷史不是「虚构记忆」,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并未因此切断与中国的社会连结。中华民族遭日本侵略,面临「亡国灭种」的绝境,当时的台湾菁英感同身受,献身保卫中华民族的抗日活动,诸如抗日名将新竹人邹洪上将、彰化二水人谢东闵、云林人李万居、陈哲生、台南人黄朝琴、翁俊明、吴思汉、嘉义人刘启光、台北人李友邦、屏东人萧道应、锺和鸣、南投人林忠及台中人林正亨等。1941年投入抗战的台湾人在重庆组成台湾革命同盟会,矢言保卫中国领土、收復台湾。

中国抗战 未忘台湾

「台湾光復」不是绿营所指「大中原主义」思维对抗战与台湾关系的扭曲,渠等以1949年为断点,割裂台湾与中华民国的歷史连续性,将中国近代史「他者化」,刻意无视抗战胜利后,台湾人始脱离日本殖民统治的事实,使新一代的台湾人模糊化中华民国的「中国性」,中国化成「他者」,亦将台湾自外于中国。

台湾歷史学家连横认为,抗战与台湾的命运相连,抗战胜利始有台湾光復。歷史的目的不仅为了知道过去,亦着眼于建构、巩固集体的身份认同。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北、北京;大陆、台湾都是一个中国内的符码,不必再争楚河汉界或孰为歷史正朔,彼此皆在相同的近代歷史脉络中,虽然有不同的政治进程与对中华民族未来的不同想像,但都是近代中国的共同歷史记忆。

抗战史不仅是中国近代史,更是台湾史无可缺页的篇章。二战时的台湾人不是日本国民,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战争「被害者」,而不是战争的「加害者」。没有抗战就没有中华民国,亦没有今日的台湾,台湾能从日本殖民统治挣脱出来,关键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战时中国未忘记台湾,台湾如今又如何自外于中国?

#台湾 #抗战 #中华民国 #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