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初,大陆「两会」上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新表述;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寧在出席2月底的对台工作会议,3月初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台湾代表团审议时,都提出「塑造祖国必然统一大势」新表述,传递出大陆推进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政策方向。

「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这一表述,可以追溯到国台办等于2018年2月底发布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31条」措施)、2019年1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6条」措施)。过去几年,国台办联合其他部委还出台过「农林22条」、「助力台企11条」等促进对台融合的措施。大部分省级和地市级政府也基于自身政府职能出台了超过3000条与之相配合的工作措施。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涉台表述的新亮点是要把这些「措施」提升到「制度和政策」的层面加以「完善」。这意味着大陆对台融合发展的各种工作措施将走向制度化和政策体系化,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涉台公共政策体系。

从近年大陆对台工作实践来看,实现「制度化」已经有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具体表现为地方对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措施的法制化和体制机制建设。2022年7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江苏省对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这属于省级地方立法性质,推动江苏省对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工作的法制化和常态化。2023年9月,大陆决定在福建省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此后福建省不断推出深化闽台融合发展的系列政策,不断健全示范区运行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看,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指向涉台公共政策体系的构建。自2018年2月底对台「31条」措施发布以来,各种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的政策措施一般都涉及大陆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职权职责,广泛覆盖经济、社会、金融、科技、文化等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自然形成了一个涉台公共政策体系。这些涉台公共政策的受眾为台湾地区居民,目标为促进各地对台融合发展,将赋予台湾居民与大陆居民同等的经济社会待遇;而且,涉台公共政策由公权力部门公开发布,具有公共性、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是大陆将国家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外溢到国家统一进程的体现,是从内战导致的两岸分离分治到走向两岸融合与统一的必经之路。无论未来两岸统一的具体方式如何,这一吸引台湾民眾融入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政策体系,都将长期持续和有效。

大陆推进涉台公共政策体系完善,是「塑造祖国必然统一大势」的基本政策推力,这与大陆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打击「台独」等重点任务相辅相成。推进涉台公共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促使两岸融合发展走向深化,可以为完成上述重点任务提供强大的制度依托和政策推力。(作者为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涉台 #政策体系 #大陆 #两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