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川普回任后一连串举措让国际政治出现本质上的改变,对台海的衝击巨大。虽然川普说法和他的建制派官员并非一致,容易造成误判,但实力原则才是评估国际关系的准据,因此要注意美国与中国大陆的军力平衡可能正在转换。这让台海形势必须重新评估,不能再依据以往经验判断。正如《孙子》的「战胜不復,应形无穷」箴言。
新的发展显示,台海安全形势已经质变。2月下旬,解放军在高、屏外海40浬处进行「射击训练」。这是很严重的挑衅,国际间居然没有谴责声音。甚至美国国务院,也是在台湾中央社记者询问后,才由发言人以电子邮件作出轻描淡写的回应。为何如此?就要解析台海形势的改变。
80年来台海和平主要依靠三根支柱支撑:美国霸权维持的国际秩序、美军在第一岛链的存在,以及中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前两项具体表现在1980年前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之后的《台湾关系法》,以及歷届美国总统是否介入台海衝突的战略模糊。最后一项则体现在,即便解放军军演,台湾民眾仍然马照跑、舞照跳的态度上。现在前两根安全支柱正被移开。如果误判形势,台湾可能自己移开最后一根和平支柱。我们先从川普总统的关税战谈起。
二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已被川普推翻
川普对盟邦开徵关税让很多人不明白,甚至认为愚蠢。因为美国正在与中国竞争,不争取盟邦支持反而大打关税战,岂非愚蠢?但如果从「霸权稳定论」解读,川普的关税战非常合理。
「霸权稳定论」是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理论,解释霸权存在的正当性以及国际政治上的功能。这理论认为:霸权虽然制定对其有利的国际规则,并从中获得利益,但稳定了国际秩序。他们引用经济学的公共财概念,主张这些规则形成当代的国际建制与全球治理,各国都可从中获利,是国际公共财。美国霸权是国际公共财的提供者,具领导特质,并非以往的宰制性霸权。
「霸权稳定论」同时也预测了霸权必将衰退的理由。基于经济学的「边际效益递减法则」,随着时间推移,霸权国提供国际公共财的成本将超过所获得的利益。霸权国国力将衰退,最终无力维持霸权。
商人出身的川普有没有读过「霸权稳定论」不得而知,但他的商业眼光却敏锐的发现美国对国际付出的太多,从国际获得的却太少,所以他才会认为各国都在占美国便宜。他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世界卫生组织…,就是不想再提供国际公共财。他要与各国订定新的贸易协定,就是认为那些原本对美国有利的旧规则(例如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贸易规范)已经对美国不利,所以他才要透过新贸易协定,重新订定对美国有利的新规则。如果不愿意,就祭关税大棒惩罚。
从「霸权稳定论」来看,这可能是美国摆脱霸权必将衰落宿命的唯一途径,完全合理。川普眼光较建制派官员更深远。他知道「让美国再度伟大」的关键是美国国力復甦,而不是击败中国,否则即便击败中国,也会面临其他国家挑战。因此他并不像国务卿卢比欧那么纠结于「抗中」,反而一再宣称和习近平主席关系很好。
但对国际来说,这表示从二战结束后80多年,美国所建立的国际秩序被推翻。未来川普是否能重整美国国力,还难预期,但国际权力结构却必将解构与重组。现在美国领导仍被尊重,主要来自习惯,以及衍生出对川普政策可能改变的期望。毕竟80多年已习惯接受美国领导,改变并不容易。
然而川普如果坚持要和各国签订新贸易协定,重新订定对美国有利的新规则,各国终将抛弃旧习惯,回归理性的国家利益考量。各国将质疑:不提供国际公共财的美国凭什么领导世界?关税大棒的威胁力,同样也受限于「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日本首相石破茂在遭质疑国防预算应提高到GDP的3%时回应:国家防卫开支由日本决定,并非按美国或其他国家指示而决定。他说的没错,但如果是以前,话不会讲那么硬。
美国退群后的国际权力真空将被谁取代?是各国所关切的核心问题。有兴趣的国家并不少。当不了全球霸权,至少也可以成为区域霸权。不久前中国「两会」,外交部长王毅主持的国际记者会,美国CNN记者直接询问:中国是否会顺势重塑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王毅没给这尖锐问题直接答案,但显示了当仁不让的企图心。
现在的国际形势,有点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起点,当时周天子丧失领导权威,各国开始争霸。当然,美国菁英还没有心理准备,将西太平洋霸权拱手让给中国,印太地区的外交与军事对抗还有得打。但可以预期,卢比欧与赫格塞斯,将是这80年来,挑战性最高的美国国务卿与国防部长。
这是个本质性的改变。美国已不是以前的美国,国际也不是以前的国际。以前美国掌控国际事务,无论喜不喜欢,至少出事有美国扛。现在川普总统不想为台湾付出更多,只想从台湾拿回以前所付出的,台海最重要的安全支柱就被拆除。
美军将退出第一岛链
第二个被移除的台海安全支柱,是美军战力愈来愈不足以吓阻解放军,将被迫退出第一岛链。原本美国有科技优势,西太平洋美军数量虽少,质量却很高。只要不到中国本土作战,在西太平洋打赢解放军,美军是有把握的。现在则不一样。
中国大陆的高科技发展愈来愈快,已逐渐赶上美国,现在反而以「后发优势」,让美国30年前建立的顶尖海、空战力显得老态龙锺。2024年美国空军整体妥善率约62%,两栖舰艇近10年平均妥善率甚至仅46%。美军一度自豪作战经验丰富,解放军缺乏经验,但战争如果打成高科技的无人机或机器人作战;大家都没经验。
美国还有两个致命弱点,限制了和中国开战的意愿。一个是打仗需要花钱,美国国债已经过高,打仗花钱如流水,财政部一张张债券印出来,恐怕只能靠联准会买,美元有崩盘危机,全靠信心维持,马斯克说美元恐将「一文不值」并非危言耸听。而战争将是催化剂。
另一个就是制造业外移。打仗需要大量物资,战时不易从海外进口,库存弹药打完后将接续不上。造船业平时整修军舰就已经乏力,战时如何维持海军战力?相对地中国却是造船业发达,生产过剩。源源不绝的物资生产出来,正好用来打仗。
然而,美国不想和中国开战,不表示中国不想和美国开战。解放军的假想敌很早以前就不再是国军,而是美军。早期逻辑很简单,如果击败国军后,还要再和介入的美军作战,那对台动武当然要先有击败美军的准备。现在则要从「美中竞争」的框架思考。
「霸权稳定论」不仅提出霸权终将衰落的预言,也提出霸权建立的逻辑。霸权的正当性不仅是提供公共财、价值观或意识形态,还奠基于一场战争的胜利。中国要取代美国霸权,必须以一场战争的胜利作为标记。问题是,中国或许不想打也不行。因为中国要摆脱「美中竞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外交或军事施压,唯一途径就是打赢一场对美战争,否则没完没了。
美国战略社群知道战神的脚步正在逼近。许多官员或将领最近的发言,都显示美国已正视与中国的直接战争,与之前强调支持台湾应对中国武力威胁的论调不同。例如3月12日美国空军斯潘中将(Adrian L. Spain)在参议院的听证会上表示,中国军力不断扩张和现代化,美国当然不希望发生衝突,但有责任做好战争准备。从这角度就能理解川普为何急于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急切地想恢復美国造船业。对战争准备,美国有急迫感。
事涉霸权更迭,中国在备战,美国也在备战。「美中终必一战」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依据美军「戴维森窗口」论述,中国在2027年就将完成初步的战力整备。现在才起步的美国则需要更多时间。因此合理推论,美国现在考虑的应是如何避免或拖延「美中战争」,以争取更多时间准备。
不久前,被任命为美国国防部次长的柯伯吉(Elbridge Colby)在参议院的听证会上表示,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军事平衡已经急遽恶化。他还指出,儘管台湾对美国阻止中国取得霸权地位相当重要,「但台湾并非美国的生存利益」。这表示美国战略社群有意和「支持台湾」脱鉤,以避免与中国的直接军事衝突。
这就是台海形势和以前不同的地方。认为台湾和乌克兰不同,美国摆脱乌克兰,是要集中资源在西太平洋对抗中国;对,但不是在台海,而是在第二岛链。美军将退出第一岛链,因为解放军在此有主场优势,打仗美军必输。第二岛链则有机会。
因此,台海和平的唯一支柱,就只剩下中共「两岸和平发展」的承诺了。或许很多人对此难以接受,认为台湾还有强大武力,足以吓阻中国。但冷静来看,并非如此。
因为依赖,台湾军事上依赖美国。即便不期待美军介入,国军仍依赖美国提供武器、弹药与军事情报。解放军对台动武的结果如何,没人可以预知,但缺乏美国支持的台湾要单独吓阻中国,可信度是不够的。
因此,日前赖总统将大陆定位为「境外敌对势力」,不知国安团队是否评估过风险。仅国台办警告却没有大动作其实更让人担忧,那表示中国在忍耐。而中国大陆一旦完成战争整备,就可能不再忍耐。
「和平发展」承诺就如同大坝的堤防,未垮之前怎么玩都没关系,一旦溃堤,再想修补就来不及。赖政府紧缩两岸交流,应是要应对大陆的「两岸融合发展」。从政党立场可以理解,但应注意一个逻辑:如果中共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失去耐心或兴趣,动武就会是唯一选项。台海安全形势已经质变,紧缩两岸交流其实是推进台湾与战争的距离。那并不符合台湾人民的共同利益。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中天新闻网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