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斯新闻看到白宫宣称有近70个国家主动与美国联繫谈判对等关税,分成五种不同回应方式:试图谈判、提出让步、报復、可能报復与不报復。由此可看出不同国家根据自身对美贸易依赖程度、产业结构与地缘政治考量,採取不同因应策略。赖清德总统6日表示,「台湾没有计画採取关税报復,谈判关税可以从比照美加墨自贸协定,从台、美双方「零关税」开始谈起」,谈判会顺利吗?

例如,中国与加拿大选择「报復」美国的关税措施,反映两国皆有足够经济实力与政治动机对抗美国压力,透过对等制裁维护自身贸易利益。相对地,像南韩、日本等国家则选择「试图谈判」,表现出务实态度,藉由外交手段寻求豁免或调整关税细节,避免衝突升级。另一类国家如越南、台湾、印度等则列为「提出让步」,在部分议题配合美方需求,以换取关税优惠或市场进入。欧盟採取「可能报復」策略,展现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原则,并兼顾内部成员国立场差异与跨大西洋战略关系,透过保留报復手段施压美国,同时争取谈判空间,避免衝突升级。最后,墨西哥选择「不报復」,显示极度依赖美国市场,不愿冒着经济风险与美国对抗。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也在日前刊登由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副总裁温蒂‧柯特勒(Wendy Cutler)所撰写文章,解析各国如何因应川普实施对等关税政策。柯特勒以在美国贸易代表署(USTR)服务近三十年谈判经验,勾勒出各国从低调以对、谈判协调到报復反制的多元选项,指出在全球供应链错综复杂的今日,没有单一因应策略可以一体适用,各国需依据自身处境做出灵活选择。自从川普在4月2日公布对等关税行政命令以来,各国瞬间被卷入紧张而现实的抉择。多国领导人与贸易部长对超出市场预期、并似乎特别针对美国传统盟友的政策表示惊讶与不满。

川普的对等关税逻辑背后,未必遵循经济学原则,更多是政治与谈判的算计。因此,各国因应这类单边关税措施时,除了要兼顾与美国的整体战略关系,还得考量WTO规范、供应链重组成本与时程,以及未来反制措施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谈判是一些国家优先选择的路径。川普将关税视为谈判工具,自诩为「交易高手」,白宫更公开强调,愿在伙伴国「展现诚意」情况下撤回关税,例如调整贸易不对等、强化国安合作等。这套策略在USMCA已有前例,加拿大与墨西哥选择透过三边审查机制巩固协议稳定性。印度与美国也积极推动双边协议谈判。然而,外国谈判代表往往得面对川普政府提出一长串要求,内容横跨本地产业保护、限制中国投入、增加美国零件採用等政治敏感议题,而能换取的实质让步却未必成正比。更关键的是,若无法获得未来政策稳定性的保证,这类协议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报復则是看似强势却风险极高的选择。中国率先祭出对等报復关税,并进一步启动反倾销调查、限制稀土出口,向美国企业施压。同时,加拿大也积极准备报復行动,范围涵盖政府採购、市场进入乃至特定服务领域。儘管目前各方仍努力将报復规模控制在对等范围,避免进一步升级为全面贸易战,但不可否认,川普已明示若遭报復,将再加码关税。

也有国家选择躺平,暂不正面迎击,改採静观其变策略。特别是针对被列为10%基本关税率的中小经济体而言,保持低调可能反而是明智之举。这些国家藉由降低自身能见度,避免被川普政府点名,让美国聚焦对中国、加拿大等採取报復措施的贸易大国。而在旁观其他国家谈判过程的同时,也为自身应对累积经验。此外,川普关税政策是否真能达成创收目标也备受质疑,若效果不彰,白宫势必面临内部压力要求调整,届时躺平国家反而可能因沉着冷静而占得先机。

多数国家意识到,无论选择哪一种战术,长远而言唯一出路是「多样化」。减少对美国单一市场依赖,建立更为稳定、广泛的贸易网络,才是降低政策风险的根本解决方案。因此,可以看到如中、日、韩之间的经济合作计画,欧盟与印度重新点燃自由贸易谈判,加拿大与印尼加速谈判贸易协定签署等。更值得关注的是,CPTPP等多边贸易架构成为新焦点,甚至过去不感兴趣的欧盟也传出考虑重新评估加入可能性。

各国也开始探索数位经济、绿色供应链等新型协议,力图以制度性合作替代依附单边大国模式。随着关税议题逐渐成为国际政治新常态,各国对川普贸易政策的因应也逐渐从紧急应变转为制度化。在尚未落幕的对等关税攻防战中,哪种策略最能有效守护自身利益、同时维持全球经贸稳定,将考验各国领导者的政治智慧与外交手腕。毕竟,在全球信任脆弱、规则松动的年代,唯有敏捷与弹性,才能为国家开拓新的经济出路。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辅佐研究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报復 #谈判 #关税 #美国 #川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