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持续震盪,除关税与匯率大战外,半导体圈两件大事值得关注。一是华为在深圳大兴土木,陆续完工3座厂房,并首度尝试自行制造7奈米高阶晶片,藉以替代辉达、台积电及SK海力士等晶片大厂的先进技术,同时加速中国晶片自主化进程。另一是大陆中科院前艾司摩尔专家林楠的团队成功推进极紫外光(EUV)光刻技术,为大陆半导体产业敲开7奈米以下先进制程大门,打破西方垄断及独占局面。

卡脖子 自主推进技术

这两件标志大陆半导体产业大步迈前的事件,并非独立事件,而是美国卡科技发展脖子的回应。美国持续扩增对中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禁止先进制程晶片及设备输往大陆,甚至相对低阶或性能较低晶片,近来也被严格限制。辉达专为大陆设计制造的降规版AI晶片H20,原不在美国禁止出口清单中,如今需取得美国商务部许可才能销往大陆,形同禁售。

辉达执行长黄仁勋警告,对大陆AI 晶片出口限制,不仅无助美国扩大科技领导地位,反而可能助长华为这类大陆科技巨头崛起。他呼吁川普政府透过技术扩散提升美国本土企业竞争力,黄仁勋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路透报导指出,随着H20晶片禁令发布,华为自主研发的升腾910C AI晶片,已成为大陆AI开发者在大型语言模型及云端运算等领域的首选,恐将蚕食辉达在大陆市占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强力打压与封锁下,不只华为这类科技巨头,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新创独角兽,如有「中国辉达」之称的寒武纪,或在「2025中国国际半导体展」崭露头角的半导体设备商新凯来,都在加速突围,推进大陆半导体国产替代进程。

以寒武纪为例,2022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但没有倒下,反而在倒逼改革压力下,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近三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达152%,今年终于开花结果。第一季营收11.11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暴增42.3倍,净利润达3.55亿人民币,出现首次季度获利。

禁售令 反助大陆崛起

依据经济学理论,管制要奏效,产品需具不可替代性;一旦产品可以替代,管制就不会有用。好比价格管制,如果把价格上限(下限)设定在均衡价格之上(之下),基本上就跟没有管制一样。美国对大陆科技制裁短期效果或许显着,但随着大陆以举国之力突围,科技的创新,替代性产品不断出现,未来孰胜孰败恐在未定之天。

另一方面,辉达黄仁勋的危机意识说明一件事:随着中美对抗升温,美国半导体企业处境可能陷入困境,若不配合川普政策,将面临算帐风险;若配合川普政策却可能自断生路,未来企业营运与获利将大受影响,连带也会削弱长期竞争力。

不过,美国技术底蕴深厚,尤其半导体的创新研发与晶片设计领域仍执世界之牛耳,陆企在中低阶晶片制造上渐渐追上,甚至站上领先群,但弯道超车美国绝非一蹴可几。华为、寒武纪与新凯来的崛起,证明中国不会下跪,但不代表技术追上美国。

对大陆政府而言,关键的挑战是如何实现半导体供应链国产化,提升晶片自主率。技术扩散需向下扎根,还得遍地开花,这是大陆半导体发展的短板。半导体研究机构TechInsights统计,2023年大陆半导体自主率23.3%,2027年预计成长至26.6%,离中共设定的70%政策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

面对美国科技围堵,大陆已成功跨出第一步。只要坚定向前行,拨云见日只是早晚的问题。

#大陆半导体 #晶片 #华为 #台积电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