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岸着名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据闻将以泰国为基地,生产汽车出口台湾,引发台湾业者紧张。经济部回应将针对第三地转运行为,备妥4项措施应对,包括监控进口量与加重洗产地处分,并可能限制进出口行为。经济部维护台湾业者利益,可说立意良善;但若执行手段不当,不仅伤害消费者权益,也可能引发贸易纠纷,让我国沦为不守国际规则的世贸成员,务必谨慎从事。
由于台湾禁止从大陆进口整车和底盘,还要求车厂逐年提高本地供应链比例(这已违反世贸规则),因此对岸电动车竞争力强大的比亚迪拟以泰国制模式,从泰国出口汽车到台湾,避开台湾进口禁令,是自然合理的商业行为。经济部的反制对策,很可能违反世贸规则而产生严重贸易后果,务必深入了解所涉世贸原则,以免贻笑方家并产生台泰贸易纠纷。
国际贸易有所谓「洗产地」和「原产地规则」。洗产地指第一国的企业欲出口产品到高关税或存有进口管制的第二国,为规避贸易障碍,假造适用低关税或免关税的第三国制造证明,让产品得以(低或免税)出口到第二国;「洗产地」就是让产品绕道第三国,但并非第三国产制。而原产地规则,是指各国都会设定被其认定为当地产品的门槛条件或规则,只要符合规定,就会提供当地生产的?「原产地证明」,让厂商据以申报生产国的(低或免)关税出口。
比亚迪2022年初在泰国罗勇府的东部经济走廊投资179亿泰铢,设立比亚迪泰国厂,2024年完工启用,生产电动车和混和动力汽车,预计年产量15万辆,供应当地和亚太市场。比亚迪也已在台湾完成商标注册,的确有意进军台湾市场。在此状况下,比亚迪泰国厂的汽车能否出口台湾,就看是否能符合泰国汽车的原产地规则,若能,那这些汽车就是「泰国车」,得以和他国汽车同样适用台湾对汽车进口的各种要求;若因用了对岸零件,就对其特别刁难,就会因歧视而引发世贸组织禁止的「非歧视原则」。
而若经济部坚持,汽车进口必须先取得交通部核发的车型合格证明书,比亚迪当然也可以向交通部申请核发,交通部必须以和外商一样的标准,一视同仁地处理其申请核发。若比亚迪取得证明,自然可以和一般进口车一样,缴交关税和货物税后在台湾市场销售,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讨好消费者购买。这原是好事一桩,也是台湾广大用车人引颈以待的更多选择,但经济部却闻陆色变,连一家法律上属于泰国公司的比雅迪泰国厂也想强加洗产地之名加以歧视或禁止,恐怕只会引发台泰间的贸易纠纷,既不利于台湾广大消费者,也不利于台泰间非官方关系的发展。
经济部关切台湾车厂发展,用心值得肯定。但传统保护政策已被市场证明失败,必须改弦更张,以免既牺牲消费者,又未能将产业发展成功,对「台湾奇蹟」抹下一道更深的阴影。
(作者为华梵大学特聘教授、中华货币金融协会理事)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