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铁面无私辨忠奸」的包青天,那可真是无人不知。「包青天」包拯是北宋仁宗时期名臣,素来以公正严明、伸张正义着称,正是因为形象鲜明,明、清两朝的说书人和小说《七侠五义》便移花接木,让包拯审理一桩奇案《狸猫换太子》,内容却颠倒是非,纯属虚构,甚至把北宋一位贤后形塑成十恶不赦,这位被扭曲人设的刘太后刘娥,为何陷入这桩冤假错案?
《狸猫换太子》故事里的刘娥是宋真宗皇后,因为始终无子,就谋害李宸妃所生的儿子,命令内侍郭槐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替换皇子,再将婴儿交给宫女寇珠带到宫外谋害,但是忠心的寇珠把孩子交给另一位内侍陈琳,寇珠寧愿遭受刑求也不肯吐露实情,其实小皇子已被安全送到八贤王府中抚养,三年后又被带回皇宫立为太子。至于李宸妃因为生下怪胎而被打入冷宫,刘皇后还火烧冷宫企图致人于死,李宸妃侥幸逃脱却不幸双目失明。
宋真宗驾崩后,小皇子赵祯即位为宋仁宗,他始终把刘皇后当成生母,直到包拯访视民间时巧遇李宸妃,终于使得真相大白,宋仁宗和李宸妃母子团圆,刘皇后和郭槐认罪伏诛,于是大快人心。
如此脍炙人口的情节,其实只有「人名」是符合歷史:宋真宗赵恒的皇后确实是刘娥,她出身卑微,早年曾是赵恒府里的侍妾,因为无法得到皇族认可,赵恒把她藏在部下家里。刘娥不愿以色事人,这十多年期间她饱览群书,增进自己的修为,直到西元997年赵恒即位,刘娥才被接入皇宫。她待人诚恳,恪守宫规,和郭皇后、杨淑妃等妃嫔相处和睦。1012年郭皇后病逝,刘娥被封为皇后,除了陪伴宋真宗,她也协助皇帝处理军国政务,从未有过僭越非分的行为。
很遗憾的是刘娥无法诞育皇嗣,她让身边的宫女李氏侍奉皇帝而受孕,生下皇子赵祯便由刘娥抚养,李氏后来又生下一女夭折,在宫里的位份低下,所以不敢与刘皇后争抢儿子;刘皇后将赵祯视如已出,悉心养育和教育,培养他成为一代明君。
1022年宋真宗驾崩,13岁的赵祯即位为宋仁宗,刘娥成为太后开始垂帘听政,直到1033年病逝。根据苏轼的说法,这段期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宋史》也称此时是「天下晏然」,可见刘太后运筹帷幄,稳定政局,以至于国泰民安。
刘太后被后世讚誉:「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意思是她有吕后和武则天的政治智慧,却不似她们阴狠毒辣,企图夺权篡位。刘太后开放武科举选拔武将,重用年轻有为的社会贤达,例如范仲淹,她还发行了歷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对商业流通、经贸发展极具贡献。
刘娥自知不是宋仁宗的生母,她暗中照顾皇帝的母亲李氏,包括为李氏的弟弟张罗工作和生活,1032年李氏病重,刘太后下令将她封为李宸妃,并以皇太后的礼仪入殓下葬。第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的叔父燕王立刻挑拨离间,揭露皇帝的身世秘密,还杜撰刘太后谋杀了李氏。当时宋仁宗大怒,准备对刘太后抄家灭族,但是当他拜谒生母暂厝的洪福院时,发现一切都是谣言,李氏的大体被水银保存完好,身穿太后服饰,表情安详。宋仁宗大哭说道:「人言岂可尽信?」李氏虽是生母,刘太后却是「抚视甚至」的大娘娘。
后人不苟同女性干政和夺人之子的作为,更为了凸显包拯刚直,刘太后刘娥竟然被抹黑。「母后称制,内外肃然,纪纲具举」,这才是歷史真相。
(作者为作家)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