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N的迭加关税威胁,台湾厂商可选择直接承担关税成本,或透过在美国新设厂投资换取免税待遇。承担关税可维持台湾原有产能,但每出口1美元须多支付20%或更高的额外关税,则削弱价格竞争力。

关税交易费模式,短期看似能降低美国市场成本,但也将企业资源与先进制造能力转移出台湾,有潜藏产业空洞化危机。如低附加值的机械工具与零件和塑胶制品等,可能因赴美投资而流失市场与人才。不过,高阶半导体属技术壁垒极高领域,企业普遍保留最先进研发与制程于国内,可降低空洞化风险。

面临关税与赴美投资的双重抉择,台湾该如何因应?除依WTO多边与争端解决机制,对232安全条款提出挑战以国家安全名义课徵高额关税的合法性外,可组成台日、台韩、台欧贸易同盟,利用集体谈判提升议价筹码。

同时,促进产业升级与高附加值,聚焦绿色制造、智慧机械与高阶封装等高附加价值领域,降低对传统中低阶产品的依赖。研发创新塑胶与复合材料,开发专利技术或品牌,增强抗关税能力。因应供应链多元化与在美投资,推动示范生产园区,鼓励工具机、半导体后段及塑胶加工业在墨西哥、越南或美国设厂,以当地生产换取关税豁免。

台湾业者还可考虑与美国企业缔结长期採购合约,将关税成本转化为交易费用,并持续提升品牌高阶化与服务化程度,以竞争力驱动价值,而非单纯价格竞争。

政府方面,可补贴和扶持受创产业,设立关税缓衝基金,对受衝击的中小企业提供现金补贴与出口贷款利率优惠。透过数位贸易协定,辅导中小业者开拓欧盟、印度、东协等新兴市场,分散风险。强化双边协定与鼓励市场多元化,优先推动台美经济繁荣伙伴对话,寻求ICT及农渔业关税互惠条款。扩大CPTPP、RCEP框架下的关税优惠利用率,优化出口结构;打造国际友岸分工,在台湾、东南亚、美国三地形成「互补集群」,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当然,为维持台湾的核心研发能力,政府需订定「产业空洞化防护条款」,规范赴美投资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研发与高阶制程在台设施。提供研发抵减与资本支援,确保国内科研中心与人才库持续升级。

高关税与投资免税是对台湾企业的双重考验:一方面可以透过赴美投资换取市场通行证,减轻关税压力;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中低阶制造与关键人才外流,埋下产业空洞化隐忧。唯有搭配「本岛研发保留」、「政府诱因补贴」、「分层次双地布局」与「多边协商行动」等综合策略,才能在差别关税的夹缝中守住台湾核心竞争力,并开拓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

(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关税 #赴美投资 #台湾 #产业 #关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