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制台湾方案」的构想

「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是中国大陆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下提出的一种制度设想,旨在为两岸和平统一和可能的制度整合,提供协商性与灵活性的政策框架。该设想主张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背景下,台湾可以保留自身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并享有高度自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提出「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强调相关制度安排可以通过协商确定,体现对台湾地区现实的尊重和差异性考量。2022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会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会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和感情」。这一制度构想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如何通过有弹性的制度设计,回应中国台湾地区社会各界的合理关切,是「两制台湾方案」探索中的关键议题。

二、现实挑战

儘管「两制台湾方案」在理论上具备高度包容性和制度灵活性,但在实际推进中仍面临一系列复杂挑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长期以来,中国台湾地区社会呈现出多元、分裂的身分认同格局。近年来台湾地区「本土化」趋势占主流。尤其是年轻一代在教育制度和社会氛围中受「去中国化」思潮影响,对大陆的认知存在隔阂与误解。这种认同差异需要通过长期的交流融合与情感联结逐步弥合。

其次,西方国家出于战略竞争目的,长期在中国台湾地区问题上进行干预,企图强化中国台湾地区所谓的「国际地位」,挑战一个中国原则。这一外部变数加剧两岸互动的复杂性,也对「两制」方案的接受与传播造成实质干扰。

再次,2019年香港局势的发展在中国台湾地区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并影响部分民眾对「一国两制」模式的观感。相关议题在媒体与舆论场中不断发酵,导致「两制台湾方案」在部分台湾舆论中被误解或疑虑加深。

三、如何应对

面对上述挑战,需要从制度构建、对话机制和话语体系等多层面并进,以稳健、务实的方式推动「两制台湾方案」的深入发展。

首先,统筹「反独」与「促统」,以弹性制度塑造长期认同。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反独」底线的同时,应赋予「两制台湾方案」更多制度弹性与协商空间。「反独」的立场越清晰,越有利于塑造和平统一的前景。另一方面,「促统」问题上,中国大陆需要展现高度的灵活性、想像力和创造性。「一国两制」本身就是一项政治制度创新,「两制台湾方案」需要在创新方面继续探索。

在制度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台湾地区现实情况,设立可调适、可共塑的制度框架,并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策略贯穿于统一进程中,增强台湾地区社会对「两制台湾方案」设计的信任与参与感。

第二,把握好模糊与清晰的策略运用。当前「两制台湾方案」既需要保持一定的模糊性以避免提前激化争议,也需在合适节点上逐步清晰关键制度安排。建议以「制度草案」或「协商议题清单」形式,开展前期技术性、政策性探讨,积累共识、减少误解,为后续协商营造基础。

第三,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基础上,广泛推动两岸各个管道的对话机制建设。协商不是削弱立场,而是增强两岸制度融合与认同的必要路径。在坚持「一中原则」的基础上,应探索建立多管道的沟通机制,包括学术、智库、产业和青年交流等平台,以务实的方式恢復制度性协商,逐步累积共识、消除误解。

其四,构建面向中国台湾地区社会的有效话语体系。应围绕中国台湾民眾普遍关心的制度保障、人身自由、生活方式等议题,进一步阐释「两制台湾方案」的开放空间与制度优势。创新传播方式,藉助新媒体平台,加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话语能力建设,逐步推动「心灵契合」。

第五,深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可借助福建「海峡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平台,先行先试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鼓励台湾同胞优先参与国家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产业、新领域,拓展融合性专案,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增强「两制台湾方案」的社会吸引力。

结语

「两制台湾方案」应被视为一个可协商、可演化、可共塑的制度探索框架,而非固定化的制度范本。未来两岸关系的演进,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坚持核心关切的同时,增强制度的弹性与开放性,拓展融合发展的路径空间,改善相互认知,并建立持续深化的「心灵契合」机制。这一过程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议题,也关乎两岸社会的彼此理解与认同,需各方共同努力、持久投入。

(作者为内华达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本文来源《海外看世界》,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台湾方案 #一国两制 #协商 #中国台湾 #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