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国大陆自美能源进口几近归零。根据 CEIC 引述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自 2025 年 3 月起,中国大陆未再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LNG),6 月起原油进口降为零,煤炭自 5 月后也几乎停滞。这是 2019 年以来的最低点,显示中美能源贸易,再度受到中美政治对抗影响。这一现象不仅是单一数字的起落,更是反映能源、金融与战略结构的再平衡。
过去,美国是中国大陆能源进口的重要来源,但近年中方积极推动能源贸易「去美元化」。2023 年,中国海油(CNOOC)已与多家国际能源公司,完成多笔人民币结算的 LNG 交易;中俄之间的大宗原油与天然气,则多以人民币与卢布结算。同时,中国大陆与沙乌地阿拉伯签署本币互换协议,显示能源结算逐渐脱离美元主导地位。虽然沙国大规模採用人民币计价尚未全面落实,但方向已相当明确。此次中国大陆能源进口「去美国化」,同时也是推动结算多元化的延伸。
中美摩擦的另一面,则是关税杠杆的角力。今年2月与3月,美国以防堵非法药物流入为由,对中国大陆输美商品加徵总计20%的「芬太尼关税」。中国大陆则以能源进口为报復,对美国 LNG、煤炭、原油分别徵收10–15%不等的关税。由于美国能源出口重镇集中于德州、路易西安纳等州,中方此举直击川普政治基本盘。与美国选择以「毒品与公共卫生」作为施压理由不同,中方则透过「能源市场」来输出内政压力,这种差异正好说明双方如何利用彼此的脆弱环节。
除了政策互动,更关键的因素还是基础设施结构的不同。美国出口以液化天然气为主,必须经过德州与路易西安纳的终端设施液化,经海运运往亚洲。这意味着美国LNG需要稳定的长约客户与航运保障。然而,中国大陆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则透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直接输送,成本更低,且不易受海上通道安全问题影响。这种结构性差异,使得中国大陆在地缘紧张之际,更愿意依赖管道能源,而非签署具风险的美国长约。
除了外部压力,中国大陆自身的能源战略亦发挥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 7 月其国内天然气产量达约 216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约 7.6%。「十四五」规画更要求天然气年产量突破 2300 亿立方米,以保障供应安全。同时,推进「煤改气」工程,以减少空污,并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与併网。这些政策虽提升能源自主性,但也伴随冬季保供压力与电网消纳瓶颈。换言之,中国大陆减少美国能源进口,不仅是报復措施,也与内部战略方向相吻合。
短期看,中国大陆受惠于俄罗斯低价原油与管道天然气,能源安全似乎有所提升。但长期而言,过度依赖俄罗斯,可能减缓其在能源议价上的自主性。另一方面,美国 LNG 若因缺乏中国大陆这样的大买家而延迟投资,2030 年代后全球供应紧缩,价格或将再度攀升。届时,中国大陆在「能源多元化」与「战略依存」之间仍需艰难平衡。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能源进口「去美国化」现象,是金融结算、政策博弈、基础设施与国内战略等多重力量交织而成的结果。儘管短期内中方达到了降低对美依赖并获得低价资源的目标,但长期而言,其潜藏的结构性风险不容忽视。对于美国而言,失去中国大陆这个庞大市场,也迫使其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开拓新局。可以预见,能源贸易已成为中美大国战略竞逐的核心战场,其深远影响将超越双边关系,重塑全球能源版图。(作者为战略智库研究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