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源头已从疫调指向「厨余未确实蒸煮」。过去也许有人觉得「省一点没关系」,结果酿成全国禁运禁宰15天的代价。11月6日起分阶段解封,真正的挑战才开始:车辆、人流、猪只大量移动,一个松懈就可能重演风暴。因此,禁厨余养猪应先维持,待「落实查核、即时监控、法令完备」三要件到位,再谈开放。
其次,要稳定民生与产业。延迟上市逾30万头,政府应分区分批调控出猪量,防止拍卖市场「急杀价」与价格崩跌;补助要对准痛点—饲料差额、摊商停业、冷链与消毒成本,才能稳住产业根基。政府并应强化「合格肉品」标示与风险沟通,恢復消费信心。
若要长期禁厨余养猪,就必须同步减量与妥善去化,不能把厨余一律丢进焚化炉。政府可比照节能家电补助方案,鼓励家户购买厨余机以减少源头量;外食与吃到饱业者可推行小份多取、差别计价与即时剩食提示,让「拿多少、吃多少」成为全民习惯。
禁厨余喂猪不仅是防疫需要,更考验政府的厨余管理能力。农业部、环境部与地方政府应共同盘点处理量能,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厨余不变成新的环境负担。卓揆所言「把食物都吃完就没厨余」的确有道理,家庭用餐相对容易做到,但外食与团膳场域,如学校、部队、医院、监狱及公司员工餐厅,仍难完全避免剩食,因此更须完善减量与再利用制度。只有从源头减量、分类回收到再利用,各环节同步精进,才能真正落实禁厨余养猪政策。
在处理面上,生厨余可快速堆肥、回田增土,减少化肥依赖;熟厨余则经高温灭菌后再利用,转化为安全饲料或能源原料。这正是日本的「环保饲料」制度做法,由政府订定统一标准,规定厨余必须加热到80℃以上、持续30分钟灭菌后,才能再利用;不适合饲料化的部分,则送入厌氧消化槽产生沼气,用于发电与供热,兼顾防疫、安全与循环利用。
环境部应扮演「稳定中枢」角色,统筹厨余去化与资源化作业,并整合农业部及地方政府量能,推动集中蒸煮与全程监控机制,确保防疫与资源利用并重。
云林县政府与南亚公司合作推动「厨余堆肥再利用计画」,将厨余与农业副产物经高效发酵处理,制成环保有机质肥料「云溉肥」,从原料到成品仅需8天,并免费提供农民使用。该计画採科技化、自动化流程,不仅显着减少废弃物量,也让厨余重返农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兼顾防疫安全与农业循环利用。此成功案例证明,厨余不必进入猪场,也能创造循环经济价值。
政府应以此为借镜,扩大推动各地堆肥与再利用计画;若公部门处理量能不足,应採BOT或委托专业业者方式,只要机制透明、利润合理,自然能吸引民间投入,让厨余不再是垃圾,而是新资源,达成防疫、环保与产业共荣的目标。
没有猪瘟,养猪业才有未来;把厨余处理好,环境与民生才能双赢。政策目标其实不难:守住防疫、稳住价格、减少浪费、完善去化。做到这四件事,才是福国利民之道。
(作者为前立法院法制局局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