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美琴在欧洲议会的场地发表演讲,外交部以「重大突破」形容,事后在台湾引起诸多议论。然而,台湾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加剧是不争的事实,赖政府却始终未能提出恰当的应对策略,致使台湾的外交处境表面看似风光,实则停滞不前。

地缘政治交流有4个关键步骤:第一,採用非正式手段拉近关系;第二,各抒己见,陈述事实;第三,抛出善意,诠释各方认定事实的过程;第四,互相妥协,各方价值观的碰撞和影响。

这4个步骤相辅相成,互为关键。特别是第一步看似微小,但实质意义重大。究其原因,一方面领导人或官员在国际场合虽代表国家,但本质仍不脱人性该有的喜怒哀乐,这就意味着地缘政治除了讲求利益,还充斥大量的人情味行为,这足以影响社交网络的搭建及双边关系的拓展。简言之,拉进关系、表达善意,是达成协议的先置条件;如果做不到前者,后者就是镜花水月。

具体而言,在国际舞台上,一个眼神,一声问候,聊上几句话就显得非常重要,起码可以给人留下印象,混个「脸熟」。最典型的案例就发生在本次APEC,高市早苗的「妈妈桑」外交虽受到日媒批评,但发挥女性亲和力的行为确实让她与许多本不相熟的与会者建立联繫。

反观赖清德政府,常常是无视第一步,只想直接诉诸第四步。例如,在两岸问题上,赖清德经常喊出两岸交流的口号,但同样是在APEC会场上,代表赖清德的林信义虽大有机会与大陆领导人习近平接触,无论是言语问候或眼神交流,实际上却是擦肩而过。以此对比,蔡政府时期的张忠谋还和大陆领导人有着愉快交流;马政府时期的萧万长更是直接和大陆领导人会谈,这自然对缓解台海紧张局势有所助益。

在对美关系上,这样的问题是更加严重。美国国务院前顾问惠顿8月就曾撰稿指出,赖政府在华府的人际关系经营,主要仍依靠蔡时代与民主党之间建立的班底,缺乏和执政的共和党之间的人脉联繫,甚至只想砸钱透过公关公司与川普接触,导致我方的声音始终难以贴近川普的核心圈。难怪台湾在对美关税谈判上会节节败退,远不如日韩。最近更是爆出林佳龙宴请美国官员却无人到场的尷尬局面。

说到底,赖清德对地缘政治的处理缺乏从最基础交流做起的耐心与规画,而是热衷于在类似欧洲议会「会议室开讲」这类的宣传作为,这恐将无助台湾有效应对地缘政治的难题。

(作者为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成员)

#台湾 #地缘政治 #赖清德 #交流 #非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