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服役,由于採用电磁弹射起飞,因而与美国同样是电磁弹射的福特号比较,就成为各方感兴趣的议题。中国叙事多强调福建舰「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的优越性,网民则嘲讽福特号不能起降F-35C。西方叙事同样喜欢找福建舰缺失,CNN不久前即採访两名美军退役航母军官,指出福建舰设计有误,不能同时起降战机,评估福建舰作战能力只有尼米兹级航母的60%。台湾也有质疑福建舰的传统动力主机如何能维持电磁弹射器持续作业所需电力,怀疑福建舰「出勤率」比不上福特号。
笔者无意加入争论,只是要强调:战略研究者应秉持「料敌从宽」的专业精神与客观立场,刻意贬低对手只能满足特定阅听眾想像,并无助于巩固自身国防。两位退役美军说的没错,福建舰的确不能同时起降战机,但他们没讲的是,美军航母日常操作也不是同时起降,而是像福建号一样分开来。因为同时起降风险大,会让甲板变得拥挤且相互干扰,一旦出错将是灾难性的。
至于质疑电磁弹射持续作业电力,是不瞭解电磁弹射系统。电磁弹射电力是来自「储能系统」,不是直接将插头插进发电机。就好像手机续航是靠电池,电池容量大续航力就久,和电力公司的发电方式与发电量无关。福特号的飞轮储能和福建舰的超级电容储能虽各有优点,但前者是机械式故障率偏高。10月下旬美国川普总统访问日本,在横须贺基地的华盛顿号航母对官兵演讲时曾痛批电磁弹射,声称要改回蒸气弹射系统,福特号的电磁弹射应有严重瑕疵。
以「出勤率」评估航母战力已经过时
更重要的是,以舰载机「出勤率」评估航母战力,是个过时的迷思。那是奠基于80多年前美、日太平洋海战的评估模式。当时海战是以航母的舰载机装载炸弹或鱼雷攻击对方舰队,对方舰队则用机枪或其他防空火力防御,试图击落战机。双方距离近、缠斗时间久。战机降落航舰后只要还能飞,就会立即装弹、加油、起飞继续攻击。这时候航母能够同时降落、起飞战机就很重要。出勤率高战力加倍,和餐厅的翻桌率高营利就加倍,是一样的道理。但未来海战,还会这样打吗?
我们观看中国大陆的「93阅兵」,会发现解放军在「反舰飞弹」上的着墨极深,令人印象深刻。许多以前没听过的鹰击飞弹纷纷现身,型号多得目不暇给。不只鹰击系列,解放军的东风系列,甚至长剑系列飞弹都有反舰能力。中国反舰飞弹是短、中、长、远等各种射程齐备,弹道或巡弋等攻击方式完整,陆基、海基、空射、潜射等不同载台发射的型号都有。解放军打海战的构想,肯定是用飞弹攻击舰队。而且合理推论还是一次性的饱和攻击。航母舰队的舰载机、驱逐舰、潜舰…同时发射反舰飞弹,以超越对方防御能力的弹海,一举歼灭对方。
这种攻击模式的作战距离远、战斗时间短,舰载机几乎没有飞回航舰装弹再起飞攻击的必要。因此评估当代航母战力的标准,应该是整个舰队联合卫星的体系作战能力、发动饱和攻击的能力,以及舰载机航程加上飞弹射程的远距突防攻击能力,而不是舰载机的出勤率。当代海战如同办喜宴,拚的是要能够同时接纳大量宾客,而不是小吃店拚翻桌率。
在这种攻击模式的想定下,预期美、中如果真的在太平洋打起来,有很大的机率是用无人机、舰或远程飞弹交锋,而不是「中途岛海战」式的航母舰队大对决。因为航母太昂贵,却又太易毁,必然成为战场上最有价值的攻击目标。中国反舰飞弹非常强,但美国也在急起直追。双方航母一上战场就会被针对,不适合用来打仗。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航母不适合打当代的无人战争,那美、中为何都还要继续建造航母?美军有两艘福特级航母正在建造,其中一艘已经下水。解放军据传也有两艘在建,其中至少一艘是核动力。美军造航母是要更新老旧的尼米兹级,中国造那么多艘航母如果不是用来打美军,那是要干嘛?
是的,中国造航母不是用来打美军。打美军近的是用无人机、舰,远的是用长程飞弹。五角大厦就认为:如果美、中因为台湾问题开战,美军的前哨基地关岛将成为中国飞弹袭击的主要目标。当然更不是为了打国军,台湾不必太敏感,认为中国军武发展都是为了「武统」台湾。那有些自我膨胀。
那么中国为何要打造那么多艘航空母舰?因为航母虽然不适合打未来的无人战争,但仍有很高的军事价值。只是主要功能在威慑,而不是作战。多年来美军就是如此运用航母,只要某地有事可能威胁到美国利益,就先把航母战斗群派过去再说,这是旗帜展示。意思是:美军来了,不可乱动。美军航母到南海自由航行,同样也是旗帜展示,告诉大家:美军在此,别怕中国。
因此,依据解放军「你到我家来,我到你家去」的战略传统,不久的将来看到福建号航母战斗群到关岛,甚至夏威夷附近自由航行,也不用觉得意外。但会打起来吗?不会,大家都会设法避免擦枪走火。而威慑的目的,就是要「以实力避免战争」,除非威慑失败,战争打不起来。
但即便如此,中国打造5艘航母,未来可能还有第6艘,会不会觉得太多了些?威慑西太平洋,需要那么多艘航母吗?不用,3艘就够。那中国是要掌控整个太平洋海权?这想多了,习近平总书记早就说过:太平洋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
那中国打造那么多艘航母干嘛?因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中国已经不再是区域强权,而是拥有全球利益的世界第二大国。而相较世界首强美国的全球军力配置,中国的军力部署并不匹配,无法支持「带路倡议」下中国的全球利益。
航母是中国「国家权力」投射的杠杆
举个例子,不久前荷兰政府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安世半导体总部虽在荷兰,却是中国企业百分之百控股的子公司。在中国观点,这等同荷兰没收中国企业资产,将中国籍CEO赶走,财产权是基本人权的主要部分,荷兰政府公然侵犯中国公民的基本人权,中国必须处理。
当然,安世半导体事件背后有美中竞争的影子,荷兰政府也提出许多说法支撑她接管的正当性。但基于同样的理由,荷兰敢强行接管美国企业的控制权吗?不敢。荷兰政府连美国要求荷兰的ASML不能卖中国企业EUV光刻机都不敢拒绝,如何敢接管美国企业?这就是「国际无政府」状态下赤裸裸的现实权力结构,不是主权独立、民主、人权等理想主义包装所能遮掩。
事实上,这几年中国企业遭到当地政府接管、中国籍管理层被驱离的类似事件,并非罕见。无论选举或政变,新政府接手后不乏推翻旧政府与中国企业的协议,强夺其经济利益。其中有些有美国的影子,有些没有。荷兰毕竟是文明国家,尊重规则,经济手段与外交谈判还能发挥功能,在非洲或全球南方的某些在地军阀,只认识枪杆子。中国必须要有权力工具保护其全球利益。哪个权力工具最好用?依据美国经验,当然是航母。
因此,虽然军事概念上航母是兵力投射工具,但对缺乏全球驻军保护其海外利益的中国来说,是国家权力投射的杠杆。中国陆军再强,远在万里之外也无可奈何;但如果有个航母战斗群在附近外海,那些只认识枪杆子的在地军阀,态度就会不一样。这是为什么中国新航母採用核动力的原因:她们要远航。也是福建舰编配南海舰队的原因:距离印度洋与大西洋比较近。
这就是现在的情况。川习的「釜山会晤」,说明中国科技与经济实力已经能够和美国分庭抗礼。但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在操作国家权力的工具上,仍远不如美国。就好像空有倚天剑,却不懂剑法,中国要补强的是这一块,他们急于打造能够远航的航母舰队。否则,所谓「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就将成为空话。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