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日前在《人民日报》要闻版发表署名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十五五规划建议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署提出论述。何立峰拥有深厚财经背景、歷经福建地方与中央要职歷练,不仅是习近平亲信干将,更是川普2.0执政以来,中国对美经贸交锋主导者。他的文章反映中国当前经济路线核心逻辑,不仅要稳住内需,更要在全球产业链剧烈重构关键的时刻,提升中国生产力质态以取得大国竞争的战略主动权。
何立峰代表中国政府,先后于日内瓦、斯德哥尔摩与吉隆坡三度与川普政府高层进行谈判,议题涵盖关税升级、供应链重组、技术出口与稀土管制处理。在这场无硝烟的贸易攻防中,何立峰展现高度战略韧性与协商技巧;既坚持中国政策底线,也灵活利用谈判场域争取中方利益,包括以暂缓稀土出口管制换取关税降低、争取航运成本压力减轻,以及试图换取对中国企业施压的缓和。他的角色,成为美中关系在高度对抗下维持最低限度接触的管道。
然而,在谈判桌之外,中美之间的竞争本质并未改变,反而从关税与技术管制等表面矛盾,逐步转向更深层的生产力对抗。生产力竞争,其实是制度能力、技术创新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全面比拚。川普政府对中国的压力战略,不再仅局限于贸易逆差与产业补贴,更强调「去风险化」供应链调整,并对中国新兴产业如AI、半导体、清洁能源进行高强度技术封锁。这些政策虽有经济意涵,但更重要的,其实是试图压制中国在「新质生产力」的跃升。
在如此背景下,何立峰发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文章,实质是面对大国竞争压力的中国战略应对宣示。文章三大核心观点:一是深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包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歷史、理论与现实逻辑;二是深入实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举措,包括部署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产业升级等重大任务;三是全面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要因地制宜整合地方优势资源,打造符合区域条件的生产力体系。这些观点,不仅矫正中国过去「一哄而上」政策倾向,也回应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资源错误配置与效率低下问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何立峰对「新质生产力」的界定,与美国主导的生产力逻辑有着本质差异。美国以精实管理与人本导向为核心,参考源自日本丰田的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强调流程优化、员工参与、持续改善,以及降低浪费。这套思维影响深远,成为全球跨国企业经营效率典范。
而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则强调「创新主导」、「要素重组」、「科技驱动」与「国家推动」。背后隐含高度依赖政策设计与资源调度的体制动员逻辑,并企图在特定战略领域取得技术主导权。这样的生产力发展模型,在短期内或可迅速突破技术瓶颈,尤其是在中央统筹配置资源、国企与科研单位齐力协作情况下,常能催生出如高铁、5G、电动车等「集中力量办大事」成果。
但长期而言,若忽视市场需求与创新机制内生驱动,可能导致资源浪费与创新瓶颈。例如,中央要求全面实施「人工智慧+」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固然可带动数位化升级热潮,但若无法形成良性市场竞争与创业创新生态,就可能沦为政策驱动的形式主义。
从台湾角度观察,中国当前「新质生产力」战略,既是对外部科技封锁的主动反制,也企图调整内部结构性经济瓶颈。但其内涵仍强调中央主导、国企引领、地方响应的政策协同体系,与美国重视创业精神、人才驱动与市场选择的体系大相径庭。这种「计画驱动创新」与「市场驱动创新」根本差异,预示未来中美生产力之争,不仅是技术与资本竞赛,更是制度效率与创新哲学的对决。
(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辅佐研究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