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郑丽文主席8日出席「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灵大会」,这一举动本是展现歷史反思与人道关怀,却因为秋祭的追思名单中包含了吴石在内的几个共产党地下党员,而同时遭受蓝绿的抨击。绿营指责她「卖国通敌」,蓝营内部则质疑她「背叛党国」。这场风波恰恰揭示出台湾政治的荒谬现状——任何超越党派、谈论和解或和平的行动,最终都会被「顏色政治」撕裂。这正是为何在当前政治架构下,要谈两岸和平,首要前提就是要先政党轮替。
民进党执政8年,把「抗中保台」变成信仰式动员,将两岸议题妖魔化为「爱台与卖台」的二元对立。任何理性声音,不论出自哪一方,都难逃政治审判。郑丽文追思白色恐怖,本意在于提醒社会:真正的自由与和平,来自对歷史的诚实与反思,而非操弄敌意。然而在民进党主导的舆论氛围下,这种思考空间几乎被消灭。只要有人谈「和解」,就被打成「亲中」;只要有人主张「对话」,就被骂作「投降」。这种政治结构若不打破,任何和平倡议都无法萌芽。
国民党内部同样摆脱不开当初那种「国共势不两立」的思维,许多大老纷纷跳出来批评郑以国民党党主席之尊公开纪念共谍,是诬蔑了「党格」。这一方面是因为碍于岛内的「反中」民意,另一方面也是担忧明年的地方选举与2028的总统大选,国民党会更被民进党「抹红」。
郑丽文出席追思大会所受的攻击,正可视为台湾社会民粹高涨的警钟。当一个政治人物连向白色恐怖受难者致敬都要被质疑动机,这个社会就早已被意识形态俘虏。若台湾继续让民进党以「抗中」之名操弄恐惧,只会让和平更加遥远。真正的勇气,不是在口头的喊话,而是在面对仇恨时仍愿意坚持理性与善意。
郑丽文主席若要让「和平」成为可实践的政治目标,就必须将国民党带回到现实主义与务实论述的轨道上,团结内部、妥善沟通、谦卑请益,最后形成默契。唯有如此,才能争取更多社会共识。对于一些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外交或两岸事务,郑主席更应该谨言慎行,不论是发言、论述都要十分谨慎,避免被放大检视,让民进党有见缝插针的机会。
政治单靠理想不足以成事,唯有取得执政权才能将理想诉诸实践。作为一个在野党主席,郑丽文不能只是反对,而是要提出能让多数台湾人安心的和平路线图,包括强化国防而非挑衅、防止战争而非延长敌意、恢復两岸经贸与教育交流而非全面封锁。唯有如此才能让两岸和平不再只是理想,而是可被人民信任的选项。
政党轮替,不只是权力的转移,更是政治文化的更新。唯有在民意重新授权下,台湾才能释放出新的「和平」愿景,打破长年以来绿营的「反中」垄断。当一个不以仇恨为基础的新政府重新上台,才可能与北京建立理性对话的起点。两岸之间的和平,不是靠单方面「喊出来」的,而是透过政策信号、外交修辞与制度性沟通才能逐步恢復。
总而言之,没有政党轮替,就没有两岸和平的契机。台湾需要的不只是勇于喊话的政治人物,更需要能够改变政治现实的领导者。郑丽文若真心希望为台湾带来和平的未来,就应该「团结国民党,联合民眾党」,以2028胜选作为唯一目标,结束绿色执政,让人民有机会重新选择一条通往和平与繁荣的道路。
(作者为美国伊利诺芝加哥大学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