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纽约市选出年仅34岁的新任市长曼达尼(Zohran Mamdani),创下多项纪录,他不但是纽约市首位穆斯林市长,也是最年轻的纽约市长。他打败独立参选的前纽约州长古莫(Andrew Cuomo)和共和党的斯里瓦(Curtis Sliwa)等老将,并赢得50.39%的高票率。他获胜的重要原因是他以一句简单却有力的口号:「Make New York affordable for all(让纽约人人都能负担得起)」,成功打动选民。这场胜利不仅改写纽约政治,可能带动美国另一股政治风潮,更重要的是「可负担」(affordability)成为全球都市年轻世代共同的呼声。
纽约长年是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近年来房租飙涨、交通混乱且昂贵、托育费用惊人,让年轻族群、工薪阶层与新移民难以立足。曼达尼在竞选中直言:「纽约不该只是亿万富翁的游乐场,而应是所有劳动者都能负担得起的城市。」
他提出「冻涨房租、扩建平价住宅、免费托育、免费公车」等具体政策回应民眾痛点,并将「人民对抗特权」的论述与经济现实结合。根据《ABC News》选后民调,「生活成本」是选民最关心的议题,也是他胜选的最大关键。
他的胜选象徵着纽约这个城市政治的转向:从追求「成长与发展」转向「生存与负担」,从崇拜摩天大楼与吸金能力,转向思考一般市民能否在「大苹果」中得以安身立命。
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台湾的青年族群,尤其是在台北市,同样面临难以负担都市生活的现实。1990年代歌手林强在「向前行」这首歌中高歌「阮欲来去台北打拚,听人讲啥咪好康的拢在那」,台北市成为全台的逐梦之城。但是这十几年来,房价、租金、物价的上升,加上薪资长期停滞,使「台北梦」逐渐变成去留两难的「台北困局」,机会与资源集中在这里,但高昂的生活成本又压得喘不过气。
台湾社会虽然不像纽约那样极端贫富分化,但同样陷入结构性问题。根据内政部统计,2024年第3季的台湾房价所得比(按:指中位数住宅价格与家庭年可支配所得的比值)全国平均为10.82倍,台北市更高达16.6倍,为亚洲之冠。
这种压力正在改变年轻世代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台北青年选择搬往新北、桃园或台中,寻求相对便宜的生活;结婚与生育年龄不断推迟,甚至出现「逃离首都」的社会现象。
台北市教育界近年出现「教师荒」的现象,许多公立学校招不到人或留不住老师。在正式教师部分民国114学年度,公立国中开缺281人、报到248人,缺额为33人。公立国小开缺364人、报到254人,缺额为110人。113学年度的代理教师悬缺1868人,114学年度代理教师需求约1947人。教师荒表面上是人力问题,实际上也正是反映台北生活成本的压力。
一名新进教师月薪约4.5至5万元,在北市租屋成本就占去一半;若是成家或育儿,托婴与幼儿园开销又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许多年轻老师因此选择回中南部任教,或转往生活成本较低的县市。教师荒连带受到衝击的不只是人口的流失,也将会影响台北市的教育品质与未来的竞争力。
「让城市可负担得起」,正在成为下一个世代关注的政治核心命题。世代正义与社会永续远比大国博弈、意识形态竞争更贴近生活本身,当政治远离生活,制度信任与参与意愿就会崩解,民主政治也将面临挑战。曼达尼的激进政策能否实现有待观察,但至少透过民主机制提供了改变的可能。
(作者为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