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防汛期间,消落带内的古遗址、古墓葬文物露出水面,给盗墓分子可乘之机,不少墓群都已发现被盗。」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万州区文化执法支队督查室主任李晓明日前表示,库区消落带内文物安全现状堪忧,极需建立库区消落带文物保护的长效机制。
重庆市文物局资料显示,在三峡库区文物抢救性发掘中,由于人力、资金不足等问题,消落带范围内的重点文物发掘面积不到总体文物埋藏面积的7%,其余93%的文物对于盗贼就有了可乘之机。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大量墓葬群和遗址被发现,盗墓犯罪不断,已成为重庆文物保护面临的重大困难。
「消落带内文物挖掘和保护需要长时间进行,短时间内无法完成。」重庆市政协委员、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邹后曦表示,由于库区雨热同季,每年让文物保护工作者进行消落带内文物挖掘的时间最少时仅2个月。许多遗址或墓葬才刚被挖出来,长江水位就开始上升,工作人物也被迫撤离现场。
除了保护时间受限,对于消落带文物挖掘保护的专业性要求,需从大陆各地调配专业技术人员前往才能胜任,也导致挖掘保护工作进展缓慢。再加上消落带附近现在几乎都是无人区,自然条件艰苦、劳动力不足,即使发现文物,许多也难以挖掘。
文物被盗的严重性,从当地警方的纪录就可印证。重庆警方表示,光是在2016年底,重庆忠县警方破获的专门盗窃三峡古墓犯罪集团就作案130余起。盗挖地点从忠县、云阳到奉节、巫山等库区的古墓葬群都受破坏,挖走汉代青铜镜等许多文物被转卖获利。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