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泪对宫娥。难怪苏东坡要骂李后主没出息了!〉

【爱传媒蔡诗萍专栏】李后主「凶问至江南,父老多有巷哭者。」可见,怀念他的地方父老,还是不少的。但他在汴京时,会想到自己过逝后,江南父老对他的评价吗?他敢不敢想?

他毕竟还是把一个国家给败亡掉了,不是吗?

他自己留下一首词,〈破阵子〉,记述了被迫离开宫廷,远离故国的惨状。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璚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多沉痛啊!李后主回忆着。

南唐开国至亡国,近四十年。最盛时,占地三千里,号称大国。

但可惜,传到中主李璟,忘记了父亲的教诲,接连吃败仗,丧失大半土地,从此一蹶不振,只好对北方称臣纳贡,花钱消灾,国力愈发困窘。

李后主描述的是事实。虽然小朝廷小皇帝,但他一出生,便含着金汤匙,锦衣玉食,凤阁龙楼,住好,吃好,穿好,用好,他什么时候懂得战争杀伐之事啊~他就是个皇三代啊~

但这样的好日子,结束了。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鬢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当了俘虏的日子,郁郁沉沉,头髮斑白了,身体消瘦了。最难受的,是想起仓皇拜别祖先太庙,宫廷的乐队还奏起送别的乐声,他流着眼泪挥别了平日相处的宫娥们。

李后主这首〈破阵子〉,引发后世不少批评。

堂堂一位皇帝,即便被迫离开故国,至少也得不卑不亢啊~怎么那么没出息,竟然是垂泪对着送别的宫娥,依依不舍!

太不可思议了!发出这批评的,不是别人,正是大文学家,一代文豪苏东坡。苏东坡是怎么骂他呢?

苏东坡的意思是,你既然亡国了,当然对不起祖先,你应该在离开前,痛哭于九庙之外(亦即太庙),再三对人民致歉,你亡国了!怎么可以那么没出息,只是垂泪对宫娥,还听教坊演奏离别歌呢!

骂得有道理,不是吗?这个没出息的李后主。被大文豪苏东坡骂,实在是很吃亏的,千百年来,李后主就这样被贴上了没出息的标籤。

可是,苏东坡大人啊~冤枉啊冤枉。人家李后主本来就不是个做皇帝的料啊!他生性温和,柔弱。

他继承了他父亲,中主李璟的皇位,但他也继承了他父亲,柔弱,温驯的性格。当然也继承了,南唐大势已去的颓唐局面。

宋太祖批他,不治国,只搞文字写作,亡了自己的国家。其实是吃他豆腐,是消遣他,是倒果为因。

李后主并不是因为耽于写作,忘了治国,而是找不到解决国势凋零的办法,陷入苦闷,只得埋首于文字写作,以发抒他的忧闷。

苏东坡批他,亡国了,被迫离开了,还只对着宫娥垂泪,听教坊送别。骂是骂得过瘾,但有点对牛弹琴。

因为,李后主就是一位「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的柔弱男人,他的文字细腻,温婉,感情丰富,不像苏东坡一挥手,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般雄浑,潇洒。

说真的,反而是「垂泪对宫娥」,最像李后主的本性。

我们如今读这首〈破阵子〉,可以发现,李后主儘管流露出亡国之痛,阶下囚之苦闷,但他的表现手法,竟然是「阴性气质的柔弱」!

一句「几曾识干戈?」,不觉得是在向天下耻笑他失国的人,撒娇式的,顿脚,甩头,哎呦一声的,「人家就是不懂干戈(军事)啊~要怎么办?!」

而下阙的「垂泪对宫娥」,就更加像「姐妹淘式」的闺蜜情感,完全没有一丝丝「阳性的刚强」了!

如果拿来跟项羽在乌江,知道大势已去后,对着虞姬吟唱的〈垓下歌〉,更明显看出李后主的阴柔性格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个是霸气,不服输的面对命运。一个呢?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被命运拖着走。

但,你能怎么办呢?人家就是李后主啊~

作者为知名作家

照片来源:作者脸书截图。

●经授权刊载,原文分享于作者脸书。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李后主 #苏东坡 #垂泪 #对宫 #没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