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让两岸不少交流中断,更不时出现两岸年轻人在网路上针锋相对情况。15日在一场线上研讨会上,几位两岸青年学者提出担忧,担心交流中断导致只能透过媒体去片面认识对方,让民间敌意螺旋上升,更担心民进党政府倚美抗中的做法和在台湾型塑的政治氛围,让台湾失去对大陆理性讨论的空间;但学者们也相信,青年和交流的力量,可扮演两岸的缓衝剂,以视讯方式的「创新型交流」可能成为常态,两岸青年仍应用具体行动培育善意,化解敌意。

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15日举办第一期海峡青年观点论坛,主题为「疫情下的两岸关系回顾与展望」。

厦门大学台研院博士、集美大学讲师陈晓晓对两岸青年交流提出三点忧思。一是忧心两岸的敌意螺旋。她指出疫情爆发以来,台湾禁止口罩出口大陆、阻挠台商返台等冷血举措,让她感到不寒而栗,「是有怎样的『深仇大怨』才致如此?」儘管她身边有些台湾朋友,努力以「人肉」运送口罩到大陆,「但都不太敢张扬,表现得小心翼翼,令人唏嘘!」

今年4月底福建原本宣布开放「2+19」的台胞绿色通道,却遭致大陆网友反弹而紧急煞车,这样的敌意螺旋,是她不愿看到却真实发生的,「我原本以为政治的归政治,人民的归人民,爱应该要凌驾政治,却想不到政治已经让人民有了隔阂。」

第二个忧思是两岸交流中断。陈晓晓说,2019年8月起大陆暂停陆客赴台自由行,2020年4月也停止陆生申请赴台就读,加上疫情的爆发,两岸民间交流几乎中断,「我现在已经不确定新闻媒体上的台湾,与真实的台湾之间的差距了,我想这是交流中断很可怕的地方」。

第三个忧思是两岸的政治对立,特别是民进党一面倒的倚美抗中作法,譬如完全将大陆疫苗排除在考虑范围,不希望台湾和中国有任何连结。她感慨几乎在台湾只要碰到中国议题,就失去理性讨论的空间,台湾社会正在被这样的政治氛围垄罩和威胁。

儘管有上述担忧,但陈晓晓始终相信青年的力量、交流的力量,两岸青年应该也可以扮演两岸缓衝剂、黏合剂的作用。她认为,对政治圈的人而言,塑造敌我意识,永远会比解决问题容易。但作为两岸青年,不仅仅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诉诸行动,培育善意,化解敌意。

厦门大学台籍博士生游智彬提到民进党的网军部队,认为两岸走到冷对抗的关系,网军发动的舆论战起到很大的作用,她认为台湾是一个多元社会,需要有多元的声音与观点,两岸青年应该更加关注在舆论界的发声与理念传导,「台湾不能只有美国意识,封闭会带来固化,同时也带来停滞,有不同声音会更有利于两岸的融合和台湾发展」。

从台湾大学毕业的陆生,目前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的洪鑫诚认为,未必需要太多以两岸为名的事,反而是应该期待那些两岸不同行业的青年人才之间通过共同参与到更多具体的工作与合作,像是乡村振兴就是一个在两岸都值得投入,而双方的经验又能互补的领域。因为在同一领域深耕的人们之间更可能达成共鸣,而真正深入的两岸交流都发生在那样的前提下,而不是一些泛泛而谈。

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理事长雷希颖在总结发言指出,虽然当前两岸物理隔离状态处于冰点时刻,但两岸现实存在的巨大交流需求是无法忽视的,这份需求必将催生更多的「创新型交流」,譬如此次线上沙龙活动即为例子。他认为,当这些新的交流习惯形成了,哪怕未来疫情结束了,这种交流也不会消失,还将逐渐形成常态,并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也期待更多的青年学者能用各自的方式和管道发出理性声音,推动两岸关系持续发展。

#台湾 #两岸 #交流 #两岸青年 #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