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价格争议导因于制造太阳光电模组板的硅原料价格一年来上涨250%,每公斤从8~10美元跳升至30美元以上。受COVID-19疫情及各国政府赤字预算救经济影响,全球通货膨胀蠢蠢欲动,自去年下半年起,各项工业原物料开始呈现短缺,与太阳能模组有关的硅原料、导电胶料、玻璃、铝框及逆变器等材料成本上扬,使得光电产业遇到12年来首度因「输入型成本暴涨」而成本大幅上升。

当模组制造成本上升,厂商反映售价提升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主要问题出在模组制造商与电力系统开发商已签订的交易合约大都在3至6个月前就已签订,其中包括目前已交货或准备出货的模组订单,然而现在的模组制造成本却比当初签约时上涨25%以上。成本急遽上升引起纷争:买方要求维持原合约价,卖方期望提高售价。

熟悉模组产销结构的人士表示,太阳能电厂由于建厂期间长,使得模组交易从报价、签约至实际出货,动辄数月甚至一年半以上,但太阳能模组的生产周期是短暂的,制造商对材料价格的掌握度低于一个月。这种生产与交货的时间落差,在价格波动大时,不免会发生商业条件争议。过去十多年来由于模组成本每年都是呈现连续下跌趋势,所以生产与交货的时间落差,很少发生价格争议,只要模组价格大幅下跌,即使已签约付订,模组制造商大都会顺应开发商要求,适度降价或放宽其他交易条件。

这次模组成本大幅上涨,制造商自然会寻求交易惯例,要求开发商共体时艰适度调升合约价格。但这次在全球通膨影响下,开发商面临的艰辛环境不比制造商低,模组仅占建造电厂总成本的20~25%,其他七成以上的成本包括钢构、铝支架及人力等均同步上扬,使得系统开发商面临预期投资报酬率大幅缩水,甚至无利可图的困境。市场人士表示,在模组价格谈判过程中,虽然大部分的交易双方都能透过协商顺利完成合约履行,但仍有一家大型模组制造商与三家知名开发商无法完成协商。

厂商之间的价格纠纷本来只是各别厂商的商业争议,政府并没有必要担任和事佬,惟6月上旬部分系统开发商发动抗争,以国内模组供应不足为理由,向政府要求开放海外第三地模组及电池产品进口,将争议层次拉升至与红色供应链竞争的范畴。市场人士表示,国内供应不足要求开放进口实属谈判的「假议题」,目的在促使政府介入协调,因为根据经济部统计资料,国内模组厂一年总产能超过3GW,也就是30亿瓦,绝对足以供应国内市场需求。

国内前四大模组厂商目前年产能包括元晶的900MW、联合再生600MW、茂迪300MW以及友达300MW,皆表示有能力供应并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且还在积极扩充产线。有别于旧产能,新产线都採用新世代8吋到12吋的大电池,产品规格以及生产技术已与国际接轨。有关模组价格争议问题,据厂商表示,处理的三大原则为:

1.尊重合约精神,努力与系统厂商进行诚信沟通。

2.对未签约订单,合理调升售价以反映成本上涨。

3.努力促进产业界上下游团结,共同支持政府绿能政策。

最近一个多月来,能源局数次出面与多家业者沟通,沈荣津也两次以视讯方式召开协调会,化解双方歧见。市场人士引用太阳能系统公会统计资料,目前除了引发价格争议的三件大型开发案,合计约160MW外,尚有25件中小型案件合计约135MW尚待处理。据闻系统公会理事长蔡宗融正积极协助解决,模组大厂茂迪及元晶均表示将全力协助,因此三个月来因疫情引起的太阳光电产业上下游「茶壶里的风暴」可望逐渐落幕。

#友达 #茂迪 #全球 #上扬 #联合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