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模组价格争议的三大处理原则之一,对未签约订单,合理调升售价以反映成本上涨,此有助于国内的四大模组厂厂获利提升,以及大型开发案建置正常化。元晶H1营收为25.1亿元,年增12%;联合再生H1营收为66.7亿元,年增6.29%;茂迪H1营收为27.37亿元,年增55%。

这项价格争议导因于制造太阳光电模组板的硅原料价格一年来上涨250%,每公斤从8~10美元跳升至30美元以上。受COVID 19疫情及各国政府赤字预算救经济影响,全球通货膨胀蠢蠢欲动,自去年下半年起,各项工业原物料开始呈现短缺,与太阳能模组有关的硅原料、导电胶料、玻璃、铝框及逆变器等材料成本上扬,使得我国光电产业遇到12年来首度因「输入型成本暴涨」而成本大幅上升。

模组成本大幅上涨,制造商寻求交易惯例,要求开发商共体时艰适度调升合约价格;但这次在全球通膨影响下,开发商面临的艰辛环境不比制造商低,模组仅占建造电厂总成本的20%~25%,其他七成以上的成本包括钢构、铝支架及人力等均同步上扬,使得系统开发商面临预期投资报酬率大幅缩水,甚至无利可图的困境。 最近一个多月来,能源局数次出面与多家业者沟通,行政院沈副院长也两次以视讯方式召开协调会,并以罕见的感性口吻化解双方歧见。市场人士引用太阳能系统公会统计资料,目前除了引发价格争议的三件大型开发案,合计约160MW外,尚有25件中小型案件合计约135MW尚待处理;系统公会理事长蔡宗融正积极协助解决,模组大厂茂迪及元晶均表示将全力协助,因此三个月来因covid19疫情引起的太阳光电产业上下游「茶壶里的风暴」可望逐渐落幕。

#太阳能模组 #茶壶里的风暴 #反映成本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