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中国海峡研究院、厦门启达台享创业服务有限公司主办、海峡两岸青年双创智库协办的第四期「海峡青年观点论坛」,15日晚上7点至9点,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举办,共有200多名观眾参与讨论。此次论坛以「两岸青年交流——从福州海峡青年节聊起」为主题,与会者包括来自台湾的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协会执行长郑博宇、厦门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晓晓、来自台湾的温州大学法学院台籍讲师许晋铭、武汉华中科大新闻学院台生郭佩珊,以及屏东大学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李铭义,中国海峡研究院秘书长罗鼎钧担任活动主持人。其中陈晓晓指出,当前形势下,加上疫情肆虐,两岸交流亟需走向「网路时代」。
郑博宇表示,他分享主题在于「共性、共情、共鸣」。他表示,自身经歷相较其他嘉宾而言比较少,但与青年学子年纪最接近,更容易产生「共鸣」。郑博宇表示,应思考如何让更多的台湾年轻人找到来大陆发展的方式,并且找出他们关注的面向。
陈晓晓说,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期后,两岸交流已经从「精英时代」走向「全民时代」。相应的,两岸关系理论也从「国家中心」走向「社会中心」,鑑于民进党的再度执政以及连任,以及疫情肆虐,两岸交流亟需走向「网路时代」。陈晓晓以「两岸青年网路交流与融合初探」为题目,认为当前形势下,必须加强推进两岸青年网路交流,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打组合拳,整合新媒体平台,进行全媒体平台交流,打造与时俱进的两岸青年合作网路平台。二是交流是为了理解彼此,合作才是彼此融合的开始,推动「线上交流,线下合作」新模式。三是关注台湾青年呼声,推进两岸青年融合。因为在网路空间,人人都可以是问题发现者、资讯提供者、利益诠释者、议程设定者、分歧仲裁者及决策建议者,这为突破两岸交流既有局限与困境,为两岸民眾之间增进理解、化解歧异、累积互信与生成共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两岸青年群体可以打破现实与网络的界限,在「共同打拼、共同体验」和「共同分享」的过程中,成为传播两岸亲情、沟通两岸民意的重要纽带。
许晋铭讲述自己从政治大学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的经歷,就是从类似这样的海峡青年节的大陆参访活动开始,也提到台湾青年来到大陆求学就业创业最重要的是安居乐业。许分享做为「筑梦温州」台湾青年联谊会总会长做的两岸公共事务,目标便是帮助更多台湾青年在陆求学实习、就业创业,促进台湾青年增加对大陆的融入与融合,福建作为对台最前沿有着先行先试的优势,透过网络平台及文化媒体的传播,可以使两岸青年人可以更真诚的交流彼。许称,台湾青年来到大陆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而不是过度依赖大陆的帮扶政策,两岸青年都是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螺丝钉,也是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成员。
郭佩珊分享两岸青年交流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出现的创新途径。她表示,根据自身的两岸青年交流方面的经歷,发现两岸青年对对岸的了解不全面,例如近年大陆青年觉得台湾青年很多愤青,而台湾青年认为大陆青年没有独立思想。推动两岸交流虽然有些困难,但两岸青年之间建立在互相了解基础上的和解十分必要,她推荐将更多模拟创业、学术沙龙加入两岸青年活动中,并定期举办读书会、观影会等,在不触犯敏感问题的同时各抒己见、互进交流,并称,在不断的交流之中,两岸青年终能以心相交、尊重差异、增进理解。
李铭义教授指出,两岸青年交流必须持续深化,台湾青年也可以透过参加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机遇认识大陆同侪团体朋友或老师,或是大陆政府涉台单位有关人员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网路。两岸青年交流活动可以减少大讲堂模式,更着重在两岸青年小团体间的互动交流,比如世界咖啡馆的模式。
最后观眾提问时间,有观眾提问举办两岸交流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郑博宇称,关键在于让两岸青年,特别是大陆青年「有效参与」,不要让活动变成形象工程,变成台湾青年所言的「三好团」: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或者变成了一个毕业旅行,这样就没什么意义。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