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一夕变天,而中、美、俄是否有望实现三方合作,协助阿富汗解决未来政治安排?大陆国关学者表示,中、美、俄加上巴基斯坦等国在内的协调机制一直存在,但问题是这一机制缺乏执行机构,即使达成共识,能否落实其实是一个问号,不是大国定下议程,阿富汗就会跟着走,「大国的协调终究只是外因,无法弥合阿富汗内部各派势力的歷史矛盾与深刻分歧。」

《环球时报》报导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所副所长王世达指出,中、美、俄加上巴基斯坦等国在内的协调机制一直存在,接下来,各国合作的重点将是保证阿富汗权力的平稳过渡,以及构建一个尽可能涵盖最多民族、团体的阿富汗政权。不过,除却上述地缘政治因素对几个大国立场的影响外,这一机制缺乏执行机构,即使达成共识,能否落实也应打上一个问号。

兰州大学阿富汗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彪认为,在阿富汗事务上,大国的协调终究只是外因,无法弥合阿富汗内部各派势力的歷史矛盾与深刻分歧。

「在阿富汗问题上,不是大国定下议程,阿富汗就会跟着走。这也可能恰恰是很多大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朱永彪表示,阿富汗内部力量的能动性、建设性和破坏性都很强,大国不应力图充当「家长」的角色,也无法根本性解决阿富汗问题。

然而,朱永彪也称,客观上,中美在阿富汗问题上拥有不少共同利益,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保证阿富汗不出现大规模动盪混乱,二是阻止阿富汗境内恐怖主义外溢,三是寻求在阿富汗构建一个包容代表各方力量的政权安排。可以说,阿富汗问题是两国为数不多可能实现合作的领域之一。

但他也提醒,如果美国整体针对中国的对抗性战略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美国指望中国能够帮助其从阿富汗「脱身」是不现实的,更不必说华盛顿阿富汗政策调整还被视为意在「集中精力对付中国」。

此外,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钱峰称,俄罗斯没有表现出积极填补美国从阿撤军留下的「军事真空」的意图。一方面,前苏联在阿富汗的失败给俄罗斯深刻的教训,使它不愿重蹈覆辙;另一方面,叙利亚事务已占据俄罗斯不少精力,俄罗斯无意再多面开辟战场。

#阿富汗 #大国 #问题 #学者 #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