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想法,请不要再努力一直说服他。取而代之,鼓励对方说服他自己。
这是畅销书作家、沃顿商学院行销教授博格(Jonah Berger)提出的概念,他说,这样的做法成效显着。
他于该校沃顿知识在线网站(Knowledge@Wharton)撰文指出,没有人喜欢,别人一直试图影响自己。当一个人被告知应该如何做时,自然的反应就是抗拒。
无论是被告知去支持一项改变现状的新做法,或者戒烟,一般人会透过「推回去」表达抗议。相反地,给对方越多自主权,允许他们参与过程,效果反而越好。
博格指出,善用以下四个技巧,能引导对方做出你偏好的选择:
1.提供对方一份选项清单。让对方抵达你希望他去的目的地,但是给他更多权力可以选择要走哪条路。换句话说,让对方从你已经过滤的选项中,自由做出决定。
举例而言,广告公司就常运用这个做法。他们知道,如果只给客户一个提案,接下来的整场会议,客户就会在提案里挑问题。因此,他们通常会给客户三个提案,请他们从中选出一个。
又例如,谈论薪资福利时,可以提供一个以上,公司可以接受的条件,让面试者按照自己的好恶选择。例如,年假跟同事一样,但是年薪多五千美元,或是年薪跟同事一样,但年假多七天。
2.问问题,而不是给答案。「吃垃圾食物会变胖!」像这样子直接给答案的做法,无法改变对方的想法。这种「让我告诉你」的态度,会让对方想反驳,或不想赞同。
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问问题。「你觉得,垃圾食物对你有好处吗?」改变对方所扮演的角色,让他回答问题。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喜欢对一个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答案是他自己的,也能提高他採取行动的可能性。
3.强调「差距」的存在。让对方知道,他的想法跟行动之间存在着差距。或者,他会建议别人怎么做,跟他自己真正有没有去做之间,存在着哪些差距。
例如,当公司的一个专案进行得不太成功,有些人会因为自己已经投入心血等原因,执着于完成专案,遇到这种情况,试着询问对方,如果当初他已经知道会遇上这些情况,他还会着手进行该专案吗?让对方意识到「差距」的存在,就可能促使他改变想法。
4.先了解对方的想法。真正去倾听对方,且说话时适时引用他的话,能创造信任。这个做法得花较长的时间,但你终会知道,对方藏在心中的需求与动机。这对打破对方的抗拒是相当重要的。
(本文摘自 《EMBA 世界经理文摘 421期》)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