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房价就是愈来愈贵,绩优股价也飙到让人买不下手?包括美国联准会、欧洲央行,和我们的中央银行首长们都说,「只是近期疫后的短期现象喔,过了就好」,政策利率没有立即调整的迹象。学者央行副总裁陈南光最新研究发现,即使这些短暂性因素没有对通膨持续形成压力,数十年来维持物价稳定的长期结构性因素,若有松动迹象,才是可能会触发、并带动长期通膨走高的主因。
陈南光指出,疫情后经济重启需求回升、加诸供应链瓶颈、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短暂性」因素,使得多数央行修改货币政策架构,提高对通膨的容忍度,「这是一项重要的结构性转变」,尤其在极度宽松货币环境下,对通膨的容忍度提高,将削弱央行抗通膨的公信力,恐动摇民眾长期以来稳定的通膨预期定锚。一旦引发民眾提高通膨预期,将会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扭转过去数十年低与平稳的物价走势。
以臺湾大学经济系教授身份借调央行,陈南光未曾忘情经济研究的本职,甚至可以身在央行、更近距离地观察货币政策,针对通膨议题的研究发现刊登在9月份《台湾银行家杂志》,直接切题《消失的通膨》。为避免带给央行麻烦,他在文章中强调,内容谨代表个人意见。
国际学者Jordaetal.(2019)论文指出,通膨率对于经济活动或失业率变动的反应敏感度降低的现象,显示通膨与失业率之间的抵换关系已不復见,这现象反映在菲利普曲线(Phillips Curve)在1989至1998年、1999至2008年两段期间的出现平坦化;而近期的2009至2018年,也就是全球金融海啸之后十年间,即使主要央行已实施量化宽松措施,「菲利普曲线却更加平坦,几乎接近水平线!」。陈南光指出,通膨反应出现钝化所呈现几近躺平的菲利普曲线,引起广泛的讨论,这显示通膨反应钝化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已出现,而且随时间推移,「消失的通膨」(Missing Inflation)现象越来越明显。
以全球金融海啸期间为例,美国的GDP比危机前降低达10%,但通膨率只有短暂下降约1.5%,随即恢復稳定,欧元区也是类似状况,出现「消失的通缩」(Missing Deflation)现象〔Balland Mazumder(2011)〕。陈南光说,其后数轮的量化宽松措施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数兆美元,美国、欧元区与日本等国的通膨率始终无法上升达到2%的通膨目标,连当时联准会主席叶伦(Janet Yellen)都表示,「通膨率未能随经济復甦而上升是『一个谜团』。」
台湾经济学者採用台湾的资料,也发现台湾的菲利普曲线出现平坦化的趋势,详细研究发现在郑汉亮与毛庆生(2013)以及刘淑敏(2011)的期刊论文。
陈南光认为,30年来的通膨和通缩都在消失,驱动大平稳时期低且稳定通膨背后的力量是什么?检讨过去30余年稳定全球物价的因素,应该可以找到答案,他因此整理出「全球物价稳定五大因素」:1、全球化效应,国际间竞争压力提高,企业调价敏感度降低;2、劳动市场改变,老年劳动力大增,加上自动化趋势、工会力量弱化以及人口结构的改变,均有抑制薪资与通膨的效果。3、电商快速成长,实体商店与网路商店以及网路商店之间的激烈价格竞争,抑制商品与劳务价格,也就是「亚马逊效应」(Amazon effect)。
第4点部份,陈南光指出,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较以往更重视控制通膨,并重视引导民眾的通膨预期,达成长期通膨预期的定锚效果。同时,由于央行控制通膨的公信力逐渐确立,人们的通膨预期稳定,使得实际通膨率对于失业率变动的敏感度降低。
第5部份,陈南光追加讨论,各个国家、个别市场在全球金融海啸之后,每每发生类似的经济金融危机,就会祭出各自政策或政府管制措施,可能已然造成价格的变动与整体经济趋势脱节,一旦政策改变,会使得原先逆循环的商品或劳务变成顺循环,那么整体的通膨率就会上升,事实上逆循环商品与劳务通膨率至今持续低迷,因此逆循环商品与劳务价格的低成长是全球金融海啸之后「消失的通膨」的主因之一。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