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

7日表示,王义桅指出,近来许多国家友好人士感慨「为了反对一带一路,打压中国,美国不惜自爆家丑,不计长远利益和名声。」其实,在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更需要全球货物贸易的通畅,保证经济发展。美国无力、无意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也不许中国做,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相反,中方更愿意看到美国放弃排他性思维,与中国一起服务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必要的基础设施。

王义桅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最近因为寧波港一度因疫情停摆,引发全球航运业震动,美国媒体、智库大肆炒作全球供应链过于依赖中国的风险,并藉机攻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宣称「中国在60多个国家投资港口,『不血刃』控制全球战略咽喉」。其背景是,中国不仅在本土拥有世界十大港口中的7个,而且已在至少60多个国家有中国国企投资,兴建、援建或租赁的港口。港口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全球贸易80%通过海运完成,而港口是海运的节点。

本质上,美国是典型的海上霸主。全球贸易航线基本被美国联盟体系控制。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且不是美国盟友,不受美国控制,所以让美国很不爽;现在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投资、收购、入股世界重要港口,让美国有些焦虑。

王义桅强调,为了对冲「一带一路」倡议,美国在今年6月的G7峰会上抛出B3W计画,声称也要搞基础设施。但基础设施建设跟当今的美国存在三种不匹配:

首先,是时间上不匹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础设施投资的周期长,而美国的政治周期是4年一大选,2年一中期选举,州政府也如此。之所以很少去考虑到长远的投资,是因为政客的政绩出不来,利润考核又是每年私人资本公司的惯例。为资本逐利的短视政治经济逻辑,造成「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局面。

其次,是空间上不协调。分而治之、地缘政治,这是美国常用伎俩。而「一带一路」的逻辑是互联互通,美国故此反对。反过来,人类进入万物互联、互联互通时代,「一带一路」推崇去中心化的合作模式,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

第三,是性质上对立:公─私、控制─反控制。美国习惯搞双重标准,有我主导的和我控制的两套体系,一套是给你用的,另外一套是我掌握的。「只有这样,你才是安全的,因为我能掌握你的安全」。基础设施是造福于广大民眾的,追求公平正义。所以「一带一路」也是中国国内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外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分享,客观上挑战了美西方的传统模式。

王义桅表示,港口是为发展当地制造业和扩大贸易服务的,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参与和帮助一些国家的港口建设专案,主要是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是推动全球化的努力。这是中国一再强调的,「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但美西方却在推动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以所谓的「民主同盟」,打造新的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不断污蔑「一带一路」,企图将中国作为全球化受阻的「替罪羊」。

#美国 #一带一路 #中国 #王义桅 #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