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陈念初专栏】几年前有人提出来假新闻要立法管理,还有罚则伺候,真让人啼笑皆非,因为真新闻都不爱了,哪能管得了假新闻呢?

台湾的传统媒体界,新闻台之多,是一个很畸形的现象,台湾的有线电视,更是一个充满诱惑与复杂的媒体环境。

不管是人、财团或政党,当有权力或金钱之后,购买媒体变成最后一块拼图,显性或隐性的持有,报酬不成比例,在所不惜。

媒体到底谁能持有?该属于谁?第四权的拥护与价值,有多少人真切想过。换句话说,媒体难道无所谓贞操,换了老板,换了脑袋,换了笔法,换了价值,换了真实。

为何要管假新闻?是因为假新闻让某人不开心,还是假新闻影响了什么组织利益?假新闻充斥,要立法管理,是个假议题,真正关切的不是新闻,而是假这个字,因为假让真的效益价值被稀释,但让假消失,就可以真吗?

关心假新闻乱象,不应该去防弊假,而要去思考真新闻这个面向,只要社会把真新闻的价值建立起来,假新闻就会慢慢被扬弃,社会有一个共识意见流,它比法律更具有约束力。

但「真」是要付出代价的,「假」却是瞬间可拼凑,这就是假新闻充斥的原因,速食的时代里,玩真的,旷日费时,假假真真罗生门已经习惯了,假的或许才像真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其说假新闻,较严谨的定义,现在看到的很多应该是假(偽)事件,因为新闻还是有其新闻传播学上的定义,新闻有所谓的守门人把关,现在很多的假新闻,其实就是偽事件,不真不假,偽事件是主动性产产生的,天灾与地震就不是偽事件,透过媒体专访或操作性新闻发布的偽内容,很多就是操作认知的偽事件。

所以,偽事件是一个有目的性发布的所有过程,结合新旧媒体途径,容易复制与散布,透过人际的实体或数位社群,产生认知上的多义特性,最后,阅听人也分不清到底是真是假?

偽事件与假新闻有时候可以是同义词,例如,2005年6月所发生的脚尾饭录影带造假事件,重创台湾电视新闻的可信度。脚尾饭是典型的假新闻,节目报导有人贩卖殡仪馆祭品给餐饮业者图利,而最后真相却是乌龙一场,搜证录影带竟然只是「模拟剧」。

假新闻与偽事件常令人分不清楚,因此,很多人是偽事件高手,认知上让人以为是真,如果无法证明为假,偽事件就继续被分享与传播。

假新闻与偽事件影响的是媒体的公信力,媒体应该是公正客观的监督组织,如果媒体都出现了偏向,那谁为真相把关?谁为建构真实新闻而努力,台湾在媒体第四权的彰显与价值维护,已经失去了社会积极共鸣的动力,但高调的言论自由主义下,假言论自由假媒体第四权,比比皆是。

偽事件的兴起,必须提到消费文化的崛起歷史,20世纪初的巴黎博览会所呈现的堆迭式的世界风情,二十世纪初的影像倍增年代,电影造就了明星系统,偽事件主窄了消费文化,百货公司里的橱窗展示,让价格与价值的定义被解构,到现在2021年了,偽事件似乎像社会真实的一部分,也是想像世界的存在真实。

布希亚的拟像论(simulacrum),假的影像看多了,以为假的才是真的。

所以,许多人把偽事件当成假新闻了,又把假新闻误解成偽事件,什么才是我们该想办法力挽狂澜的,其实,就是真新闻的概念与价值,如果媒体不像媒体了,媒体只剩娱乐新闻或各说各话,那真新闻就永远很难见到,所谓的第四权,就只是一个宪法的层次与非官方概念了。

最近,黄国昌呼吁赵少康要退出媒体职务,赵少康说民进党各派先退出再说,按照以上真假新闻与偽事件论述,我们会发现,真新闻真的很重要,媒体人有一个原型,是政治人物还是媒体人,其实分得非常清楚。

广播电视法规定,「政府、政党、政党党务工作人员及选任公职人员不得担任广播、电视事业之发起人、董事、监察人及经理人。」赵少康说他没有党职与公职,所以,他说他没触法。

政媒关系,在台湾一言难尽,但媒体这行业真的需要高标,才可以追求真新闻与真相,掌握媒体可以操作认知或偽事件,这与假新闻,真的只是一线之隔!

如果不是黄国昌这样批评赵少康,换成是有公信力的资深媒体人批评赵少康政媒不分,赵少康应该不会这么高调反击,至于「党政军退出媒体」这个説法,并没有错,是有心人让它失去最终的理想性。

媒体其实才最该正名,媒体更需要转型正义,客观公正追求真相才是媒体,媒体之间的抗衡,不在于你多我少,而在于坚持媒体角色与理念,新旧媒体杂混之际,创造偽事件或假议题搏版面的新闻充斥,媒体识读教育仍须加把劲。

我是陈念初,年轻时笔名莳影,今天的莳影(Ying)语录:「假的看多了,以为假的才是真的。」

作者为微笑影室陈室长

照片来源:作者部落格截图。

●经授权刊载,更多文章见作者部落格。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媒体 #假新闻 #新闻 #事件 #赵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