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童还遵循传统「拜田头」敬天,立「土地公拐」谢地,体验收割、扎稻杆、及倒吊晒米乐趣。(卢金足摄)
学童还遵循传统「拜田头」敬天,立「土地公拐」谢地,体验收割、扎稻杆、及倒吊晒米乐趣。(卢金足摄)
感恩土地庆丰收,学童齐聚联聚城市稻田,上了一堂春耕、秋收的大自然课程。(卢金足摄)
感恩土地庆丰收,学童齐聚联聚城市稻田,上了一堂春耕、秋收的大自然课程。(卢金足摄)

台中市西屯区惠文、惠来国小的学童,在7期联聚城市稻田种下秧苗后,亲自感受收割稻米的丰收喜悦,还遵循传统「拜田头」敬天,立「土地公拐」谢地,体验收割、扎稻杆、及倒吊晒米乐趣。

惠文国小校长李源升表示,城市的孩子,很难得有这样机会接近稻田,城市稻田让孩子体验「先耕耘才有收穫」朴实深刻的道理;惠来国小校长谢秀娟说,为孩子创造难得的回忆。

联聚建设总经理王于娟说,受疫情影响,活动排程慢下来,但反而贴近传统时序,孩子们和联聚团队从3月到10月,完整经歷春耕至秋收的过程。

王于娟表示,收割稻米时,遵循传统古礼,「拜田头」敬天、立「土地公拐」谢地,在农事开始之前先拜田头,是为祈求上天庇佑风调雨顺,让农事能够顺利进行,丰收活动开始前,天空还飘着毛毛细雨,活动开始天气转好,特别感谢老天的疼惜,感受到农人看天工作的不易。

而在稻田插上「土地公拐」,象徵对这片土地守护者的感谢,为土地公准备的一点心意,感念土地赐予,以及土地公的守护。

联聚表示,城市稻田收割后将改种植休耕作物,在正式动工前,仍会开放基地作为附近民眾散步的场域,当初突发奇想在基地辟稻田,主要原因是联聚观察到工程期间,如果善加规画,许多资源可以有再利用的可能。

动工前閒置的基地,转变为校园外的食农教育教室,让孩子每天上下课的路上,都能到稻田里,感受秧苗的变化,开放的田地田埂,也能成为友善行人的散步场域。

在稻田中央的两个货柜屋空间,先前也规画稻米相关的微型展览,谈讨人、植物与土地的共生关系,开幕日吸引长长人龙排队参观。

联聚文教基金会用心为孩子规画活动,插秧之前邀请青农专家到校园内举行稻米讲座,并以小小理想地为主题,由孩子进行团体艺术创作。

「这个秧苗是我种的」,有学童分享,周末的时候妈妈会带他过来查看稻米的成长进度,还会跟家人分享插秧的位置,家长留言「想法创新且提供都市儿童不同体验」、「孩子能体验种稻,是很棒的计画,可以多多举办喔」、「谢谢联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孩子能体验农夫的辛劳,也更能体会粒粒皆辛苦的意义」、「很棒的活动,在城市里能感受到稻田的生命力,让孩子对于人和自然的共存,有了更柔软的体验」。

「传承土地的人文记忆,成就有温度的建筑,这是联聚的信念」,联聚建设强调,持续关注台中这块土地上孕育而生的生活美学、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议题,并将之视为企业社会责任。

有温度的建筑,不只来自于台中的自然条件,充沛的阳光,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与关怀,联聚透过土地记忆的回溯,希望能够开启更多世代的回忆,找回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之间的亲密连结,期许和大家一起,让台中成为更有温度、更美好的城市。

#联聚 #稻田 #活动 #体验 #土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