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里没安全感,相信另外一半好难?其实童年的经歷与我们长大后建立亲密关系依附他人的方式息息相关。如何在儿时帮宝宝建立安全的依附情感?成人还有机会改变依附类型吗?先从了解自己的依附类型开始。

什么是「依附关系」?

「依附关系」是婴儿时期宝宝透过与主要照顾者互动产生的依恋关系,经过发展及演化,使我们的内心建立起一套如何解读外在世界的机制。而这也深深地影响成年后我们在关系中的表现。

【陌生人情境实验】

「依附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 John Bowlby 所提出,而后由 Mary Ainsworth 设计出「陌生人情境实验」。

实验中首先让一岁左右的婴儿与妈妈和实验员一同进入房间,接下来实验员暂时离开,让妈妈与婴儿在空间里独处,并观察在这个阶段中宝宝是否能将妈妈作为安全堡垒自信的去探索周围的环境,接下来陌生人进入房间中,研究人员会观察婴儿对于陌生人的反应,接着妈妈离开小房间,制造出分离情境,观察婴儿对于分离焦虑的反应,以及观察当婴儿与妈妈重逢后所表现出的行为,透过每阶段婴儿不同的反应将其分成三种依附类型。

● 安全依附型

这类的宝宝在妈妈身边时能够放心的探索周遭环境,妈妈离开时会表现出沮丧哭闹的情绪,但依旧能在陌生环境中探索,对陌生人的反应也较为积极,当妈妈再次回来时,他们的情绪也能够很快地被安抚,我们归为「安全依附型」。

主要照顾者能在婴儿有需求时能及时发现并给予适当的回应,这样的类型在成年后较能信任他人,拥有较好的人际互动,也更容易与人建立起亲密长久的关系,在亲密关系中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够更好的与伴侣进行情绪交流。

● 焦虑依附型

这类宝宝在妈妈身边时无法放心探索周围环境,妈妈离开时表现出非常焦虑不安的情绪,但当妈妈重新回到房间安抚时,宝宝明明渴望与妈妈亲近,却又拒绝妈妈的安抚,甚至表现生气,反应十分矛盾,我们归为「焦虑依附型」。

主要照顾者在婴儿有需求时给予的回应忽冷忽热,让婴儿捉摸不定,这样的类型在成年后渴望与人建立关系,但同时又害怕被抛弃,担心自己不被接纳,在关系中缺乏全感,在亲密关系中容易感到焦虑,认为自己没有被爱的权利。

● 逃避依附型

这类宝宝并不在意母亲是否在身边,妈妈离开时并不会表现出明显悲伤的情绪,当妈妈重新回到房间时,也不会主动亲近妈妈寻求安抚,甚至会无视妈妈,我们归为「逃避依附型」。

主要照顾者在婴儿有需求时不愿给予回应或给予负面反应,这样的类型在成年后较不容易信任他人,也不容易与人建立起太亲密的关系,反而会因为与他人太过亲密而感到不安,在亲密关系中假装自己很独立,不允许自己太过依赖伴侣。

如何帮宝宝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

建立安全依附关系最重要的无非是让宝宝对这个世界的感觉是正向的,知道当自己...

本文作者:林彦妤

(本文摘自【婴儿与母亲】2021年10月号)

【婴儿与母亲】2021年10月号
【婴儿与母亲】2021年10月号
文章来源:婴儿与母亲
#依附关系 #安全依附型 #妈妈 #婴儿 #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