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平发展研究所所长廖峥嵘26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表示,今年是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20周年。上周WTO第8次中国贸易政策审议,美澳等对中国贸易政策多加指责。这是美国政府换届以来,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友首次就贸易政策在重要多边场合展开面对面交锋。既体现中美具体问题的争执,也检测美国「重返多边」是否真诚的试金石。

廖峥嵘指出,拜登上台后宣称放弃「美国优先」,突出「重返多边」。但国际社会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当前美国「重返多边」的做法远不足以让世人释惑。

首先,美方此次将中美以及中国与美国个别盟友的贸易分歧带到多边,若是企图「倚多为胜」,则非多边之福。美国这次主导的对华贸易政策攻击要嘛无中生有,比如指责中国存在「强迫劳动」;要嘛旧调重弹,比如指责中国的产业政策「扭曲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列举中国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优待国有企业、资料限制、保护智慧财产权执法不力以及网路盗窃等等。眾所周知,入世以来,中国一直认真履行各项承诺,不断扩大开放,降低关税,削减补贴在内各种壁垒。中国就上述问题一直对美开放磋商,是美国的单边制裁和施压一次次打断正常磋商进程,导致问题复杂化。

拜登政府看似强调多边,实则针对中国,「多边」不过是其与中国竞争的手段和战场,并非真正尊重多边精神与原则。去年9月,WTO小组委员会认为,川普对中国商品加徵的额外关税违反国际贸易原则。拜登对此置于不顾,迄今不愿放弃「川普关税」,仍在维持对华单边制裁,并以更多调查和制裁相威胁;拜登政府还收紧对华技术封锁,扩充涉华实体名单;拜登政府也不急于解决因上届政府不作为造成的WTO上诉机构停摆;拜登政府以「价值观」「人权」为号,拉拢盟友,共谋针对中国的「新规则」,打造排除中国的供应链和贸易圈。这不是真正的多边,而是歧视性、选择性、排他性的偽「多边主义」,与WTO宗旨完全相悖。

廖峥嵘称,其次,拜登的多边主义,以「服务(国内)劳工」代替川普的「美国优先」,维护本国利益的本质不变,但策略上有变化,从川普的单打独斗、四面出击走向拉拢盟友与伙伴。这一策略貌似「初见成效」,美与盟友关系较之上届政府有了一定改善。在美国牵头下,136国在经合组织框架下就国际税收达成一致,从而将美欧之间长期争执的数字税问题从双边转移到多边,放弃了相互报復。

拜登政府努力重返「多边」的目的,一是仍将美国利益凌驾于他国之上,二是强化对中国的遏制,这两个目标与国际社会认同和熟悉的多边主义存在深刻矛盾,美国现政府的多边之路可能举步维艰、三心二意,其政策恐怕会造成圈层迭加,内在博弈与外在博弈相互衝突,国际关系更加破碎,与理想的多边合作相去更远。

廖峥嵘指出,最后,诚然如此,拜登政府至少摆出了一个重返多边的政策姿态,这也为重振多边主义声威、推进多边机制改革、开展多边体系下的大国协调和合作创造了一丝机会。中国致力于实现高品质发展、构建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需要维护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多边体系改革、进步、反映时代要求。因此,中美在多边领域合作可能性增大。

当前美国面临的经济挑战,比如通膨压力不断上升、债务高企带来危机隐患,都不是中国造成的,但解决却离不开与中国合作。这也是美国贸易代表戴琪一边指责中国一边声称不能与中国「脱鉤」,而要「重新挂鉤」的原因之一。如何实现?除了认真对待中方所提的「三条底线」「两份清单」,在多边领域,也应当回到中国和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所主张的理念和原则,即不搞歧视性、排他性标准、规则、体系,不搞割裂贸易、投资、技术的高墙壁垒;支持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放弃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践行国际社会认同的多边主义。

#贸易 #名家观点 #美国 #多边主义 #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