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长全今天(9日)在中共中央机关报《经济日报》发文指出,中国不宜追求乳品业高端化。
文章称,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乡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21年1月至8月中国乳制品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8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01%。利润大幅领涨营收,被有些人认为是中国乳品业市场结构升级和高端化发展的反映。
文章指出,乳品业市场高端化是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在消费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特色化、差异化乳制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尤其是在营养和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供给端,高端产品有更高的利润回报刺激乳品企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供给结构高端化。可以说,乳品业市场向高端化发展的倾向有一定的社会需求作支撑,适时发展特色、优质乳制品是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要求。同时要看到,乳品企业通过宣传向消费者传递和强化关于乳制品品质差异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乳制品消费需求向高端化发展。
但文章也强调,当前,中国乳品业发展存在人均乳制品消费水平低、城乡之间及城乡内部不同人群消费水平差距大的问题,乳制品价格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乳制品消费需求增长。2020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折合生鲜乳约38.3公斤,与奶业发达国家消费水平的差距较大。在中国,日常消费乳制品的人群的占比依然较低。可以说,当前中国乳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仍是面向广大消费者提供价格亲民、营养又安全的优质乳制品。这里的优质是指营养与安全层面的品质,不意味高价格与高端化。
文章认为,必须认识到,过度追求高端化不利于中国乳品业自给率目标的实现,甚至对中国乳品业竞争力也有不利影响。2008年以来,中国乳品业自给率持续下降,低于国家原定的2020年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的目标。
究其原因,有原料奶生产成本偏高的竞争因素,也受到奶业市场高端化的影响。乳品业市场高端化导致乳制品平均价格偏高,为国外乳制品不受运输成本阻挡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空间。要看到,部分企业为推动产品的高端化,有意向消费者强调存在所谓的「低端产品、低端市场」,这不利于提高消费者对中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文章指出,还应看到,如果没有健全的利益联结机制,乳品业高端化发展的高额收益并不必然惠及乳农和乳牛养殖业。目前,中国乳品业产业链仍面临严重的收益分配不均衡问题。这些年,冷热并存现象在中国奶业发展中频繁出现,一方面是养殖户「倒奶杀牛」,另一方面是乳品企业的收益屡创新高。
近些年,国内奶源大规模建设伴随着加工企业向养殖端布局,这种自上而下的纵向一体化,虽然在总体上有可能提高养殖端获得的产业增值收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奶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相反,如果原料奶市场出现明显波动或下行趋势,中小规模养殖场可能面临更大风险。必须加快建设支持中小规模养殖场应对市场波动的体制机制,助力中国奶牛养殖业平稳度过可能的风险。可以说,如何让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养殖端,仍是中国奶业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既是巩固奶业产业基础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奶业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必然要求。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