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县口湖乡成龙溼地经观树教育基金会营造,已成为全台地层下陷区域从劣势翻转为优势的首例,基金会并成立溼地侦探社,邀集社区居民、学子共同记录候鸟生态,近日统计近5年来资料,发现候鸟出现「晚到晚走」趋势,原因可能是气候暖化、地层下陷导致泥摊地面积缩减等因素。

口湖乡成龙溼地原为农田,因地层下陷与颱风侵袭泡在海水中成为废耕地,后由林务局于2009年起以「生态休耕」方式保留溼地,并与观树教育基金会合作进行「成龙溼地社区学习参与计画」,目前已成为台湾西南沿海重要的生态热点。

观树教育基金会主任郭淑贞表示,成龙溼地经过多年经营,已于2019年7月列为国家重要溼地,吸引黑面琵鹭等118种鸟类栖息,近几年黑面琵鹭频频现身成龙溼地,记录数量最多1次超过50只,大批生态资料可做为日后溼地营造的参考。

郭淑贞说,不少爱鸟人士最近向基金会反映,已经11月了,成龙溼地的冬候鸟寥寥无几,尤其是小型鹬科的踪影少之又少,经过分析,原因可能是溼地水位变高、泥摊地面积减少,以及冬候鸟因气候变迁,才会出现「晚到晚走」趋势。

郭淑贞进一步分析,溼地侦探社将近5年的数据做成折线图,发现较大的变化在于9、10月候鸟季初期,候鸟总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到了12月、1月,候鸟总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溼地侦探社指出,溼地水位变高、泥摊地面积减少,可能与地层下陷、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周边养殖形态改变有关,地球暖化也可能造成候鸟「晚到晚走」现象,值得相关单位持续深入探讨。

#溼地 #候鸟 #成龙溼地 #趋势 #地层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