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环岛北路拓宽工程发现疑似「贝冢」遗址,县文化局邀请学者专家会勘后,确认并非文化层,而是晚近民居建筑破瓦片堆积的回填土,承包厂商可以自行办理復工。

县文化局也走访琼林在地居民,确认现场原先是一条沟,附近居民将一些贝螺、瓦片等废弃物丢弃入沟形成现况。(金门县文化局提供)
县文化局也走访琼林在地居民,确认现场原先是一条沟,附近居民将一些贝螺、瓦片等废弃物丢弃入沟形成现况。(金门县文化局提供)

县文化局长许正芳说明,该局在环北发现疑似贝冢遗址后,立即派员赴工地现勘,并依《文化资产保存法》及相关规定,要求厂商立即停工,并邀请文资委员黄振良、林金荣及台师大教授江柏炜,以及专业防护服务中心主持人曾逸仁教授,会同县府工务处及尚烨营造履勘,最终确认地层为各种不同贝类及晚近民居建筑破瓦片堆积的回填土,并非文化层。

金门县文化局邀请学者、专家会勘,确认是晚近民居建筑破瓦片堆积的回填土。(金门县文化局提供)
金门县文化局邀请学者、专家会勘,确认是晚近民居建筑破瓦片堆积的回填土。(金门县文化局提供)

黄振良委员指出,疑似「贝冢」的堆积层在地面下约60~80公分处,其中有各种不同类的贝壳,如文蚶、血蚶、尖母螺及部分蚝壳,并夹杂不少疑似宋、元时代的的青瓷破片,还有近代民居建筑中所使用的破瓦片等,又以贝壳占多数。该路段最初开辟于1920年代末期,1950年代后再经数次整修,而堆积层横切面底部呈碗底形状,有可能是将堆积物填在一条小沟内,形成堆积的回填土。

林金荣委员也表示,现场堆积层推论为2次堆积,是近代移置废弃物,非史前或歷史时期的生活遗址文化层,无保留考古之必要;另堆积物中呈现扰乱现象,仍有少量宋、元时期青瓷碗残件及陶器残片,属于闽南窑口所烧制;金门史前贝冢文化的遗存,以贝类、夹砂陶、石器、兽骨等为文化类型特徵,但现址会勘并不存在上述实物,并无提报为贝冢的条件。

江柏炜委员也认为,现场研判并非史前贝冢,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文化层夹杂大量的红板瓦、筒瓦、板砖等残片及部分的瓷片,因此不会是史前时期的文化层,而是近代废弃堆积的沉积物;从红板瓦、筒瓦、板砖的厚度来看,又属于比较接近晚近的砖瓦。因其厚度较厚,不像是明清以前烧制的材料。

县文化局也走访琼林在地居民,确认现场原先是一条沟,北向是早期的港口,附近原本也有村落,后迁入琼林。居民将一些贝螺、瓦片等废弃物丢弃入沟,久之形成现况,综合判断应非史前贝冢。

#金门 #贝冢 #文化层 #遗址 #史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