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朱宗庆专栏】乐团成立即将满36周年,一路以来,以各类型的演出形式,追求打击乐的不同可能,一直是我们不变的核心。

大约39年前,从维也纳回到台湾时,我对打击乐便有一个发展蓝图。从打击乐的特性:乐器来源、声音来源、演奏方式的丰富多元,延伸至类型多元的演出形式,从经典、实验性、亲子、推广、节庆、校园,再到击乐剧场,持续探索打击乐、培养更多人才,也让观眾有更多元的选择。

而乐团创立将近36年,从大眾对于打击乐陌生以及不熟悉,到打击乐现在在台湾环境里的作品、人才的活跃,乐团所做的每檔演出、每件事,几乎都可说是将这个发展蓝图具体实践,并呈现给每一位观眾。在此过程里,击乐剧场《木兰》对于乐团而言,就是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记得在1986年乐团创团起,我们便陆续与云门舞集合作《薪传》、《绿色大地》、《九歌》;1989年,参与兰陵剧坊《萤火》演出,开始与「跨界」有所接触。

接下来,打击乐团开始思考「音乐剧场」的可能性,1989年起,陆续推出《脉动的大地》、《音乐剧场-梦风铃》、《狂放部落》等节目,正式引入「音乐剧场」的演出形式。一直到2010年,乐团与李小平首度合作《木兰》、2012年推出《聆听微笑》、《击度震撼》、2016年《界》等节目,乐团已累积许多截然不同的跨界演出节目。

还记得2010年《木兰》首度推出后,反应不俗,但我总认为有可以更好的空间,于是,我找来了导演李小平、作曲家洪千惠,再一次的表达我的想法与期待,三年后,全新版的《木兰》再度登场,此时,「击乐剧场」形式已逐步成熟,并奠定以「打击乐」为主体,再透过戏剧、舞台、灯光、服装等设计加以融合的基础。

而后在2017年《木兰》国内外巡演,2019年、2021年第二部击乐作品《泥巴》,我们持续探索击乐剧场的无限可能性,更步步将击乐剧场更完整呈现。

睽违5年,年底即将再度上演的击乐剧场《木兰》,我们仍然以挑战自我的精神努力中,倒数27天,所有团员、制作群、行政同仁皆在如火如荼的准备,从排练、各项设计与安排,为带给观眾最好、最精彩的体验,全力以赴!更剔透、更细腻的《木兰》,即将与大家相见!

作者为打击乐家、艺术及教育行政工作者、朱宗庆打击乐团创办人暨艺术总监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打击乐 #击乐剧场 #乐团 #木兰 #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