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野鸟学会花6年拍摄「游隼的故事」纪录片,明天上午10点在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举办首映暨座谈会,基隆野鸟学会常务理事兼导演沈锦丰表示,这次拍摄意外发现,游隼幼鸟手足情深,和人类一样有相互照顾的认知,相当感人,盼透过影片,让民眾了解环境保育重要性。
基隆野鸟学会理事长郑暐指出,游隼为国内二级珍贵稀有保育类野生动物,鸟会从1994年至今,长期在北台湾进行繁殖调查,纪录显示,游隼在台已有稳定的繁殖族群,其中新北、基隆境内有近40个巢区,推估全台各地应有更多潜在巢区。
郑暐表示,游隼在台虽可合法人工繁殖及买卖,但现在已出现野生繁殖族群,难以区隔市面上的幼鸟来自买卖或非法捕捉,担忧野生游隼幼鸟被盗猎,因此,这次融合长年观察研究,发表台湾第一部游隼生态纪录片,呼吁全台鸟友一起关心游隼的生存现况。
导演沈锦丰说,游隼是俯衝速度最快鸟类之一,时速可达300公里,要拍摄其实有一定难度,这次制作纪录片真的是一项挑战,还好这几年运气不错,驻守的巢位能以由上往下俯瞰的角度记录,以及游隼求偶时期的飞行特技、私密行为等,是目前在网路上找不到的画面。
沈锦丰表示,这次纪录片主要是整理长年以来对游隼的调查,但在拍摄过程中有了最新发现,游隼幼鸟的手足之情非常好,长期观察发现,年纪偏大一点的幼鸟离巢后,还会抓食物回到巢位给年纪比自己小的游隼吃,「如同人类,哥哥照顾弟弟」,当下看到非常感动,他提及,影像纪录是调查游隼的其中一部分,未来会与台湾猛禽研究会合作,持续进行学术调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