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水产育种团队培育出具抗寒基因、可耐7度低温能力台湾鲷,登上国际期刊。(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提供/陈彩玲基隆传真)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水产育种团队培育出具抗寒基因、可耐7度低温能力台湾鲷,登上国际期刊。(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提供/陈彩玲基隆传真)
海大水产育种团队(TABT)由黄章文、龚纮毅、徐德华教授领军。(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提供/陈彩玲基隆传真)
海大水产育种团队(TABT)由黄章文、龚纮毅、徐德华教授领军。(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提供/陈彩玲基隆传真)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水产育种团队运用,基因体分子标记与人工智慧辨识技术,选取5种品系台湾鲷进行交叉繁殖,培育出具抗寒基因、可耐7度低温能力品种,并建立为耐寒品系,供给业者养殖贩售,荣获瑞士国际期刊《Animals》刊登。

生命科学院水产养殖学系教授黄章文、龚纮毅、徐德华领军海大水产育种团队,与中央研究院资讯科学所研究员林仲彦,以及海大电机工程学系兼AI研究中心主任王荣华跨领域合作,花费5年时间搜集全台市面上商业品系鱼种,建立种源库,最后选择台湾产量最多,一年可生产6至8万顿,并具抗寒能力的台湾鲷进行培育。

黄章文表示,培育过程使用5种品系台湾鲷,每一品系约300至500只进行家系培育,再运用现代分子生物标记探勘工具,且搭配模拟冬季寒流低温环境,进行测试,最终研发出具抗寒基因、可耐7度低温能力品种,并建立为耐寒品系。

海大水产育种团队指出,以往传统养殖选育多以现场经验角度出发,较缺乏科学依据,而团队目前在台湾鲷种原库、家系培育上已建立一套优质种鱼体表型数据搜集,与基因型辅助挑选策略的遗传管理方法,选育标准必须于10°C下、48小时内的活存率高达90%以上,在冬季可避免寒流造成伤害,减少养殖渔获损失2至3成。

黄章文指出,因应气候变迁、恶劣极端气候,不断培育抗逆境鱼种,推广给种苗业者进行量产,甚至销售至国外,目前已将技术引至国内水产养殖种苗产业中,将持续透过新兴技术研发与高阶人才跨领域培育等产官学研界合作,强化种苗品质、提升国际竞争力。

#品系 #台湾鲷 #海洋大学 #培育 #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