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报导指出,过去,外资在台股总有喊水会结冻的能力,但随着全球热钱源源不绝、产业结构改变,长期协助台湾企业与外资接轨的宽量国际执行长李鸿基认为,台股现今已经诞生了新庄家、新经济,再也不只是外资和旧经济的天下。投资人对台股资金和产业的观察重点,未来也必须与时俱进。
高股息当道 基金规模大增
《财讯》分析,据统计,外资2020、2021年这两年间,各卖超台股5395亿元、4540亿元;特别的是,以往市场认为外资卖台股就会跌的逻辑,似乎已经失效,因为台股这两年是全球表现最好的市场之一,分别大涨23%与24%。
李鸿基认为,这代表外资在台股的影响力已不如过去这么明显,而是由投信、寿险等内资,以及大量回流资金接手,出现热钱推升台股的现象。也就是说,台股的庄家已然改变,从外资变成了寿险和投信,这也有机会成为长期性趋势。
《财讯》分析,从金管会统计的数据来看,2021年4月,寿险投资台股的金额一度来到2.62兆元,创下歷史新高,虽然随着台股稳步向上,寿险业也积极实现资本利得,但直到2021年10月底为止,寿险投资台股的金额高达2兆元,依然是近年来的新高,显示寿险在台股的影响力更甚过往。而且,这仅占寿险业可运用资金部位的6.77%,只要寿险业继续看好台股,绝对还有加码的空间。
多家大型寿险型金控在2021年法说会上也表示,寿险资金相较过去以稳健收息的操作方式,2021年都改以积极赚取资本利得的策略为主,寿险资金过去被动在台股长投领息的观念,似乎也已开始出现质变。
而投信的台股基金(含ETF)2021年至11月为止,规模膨胀了3000余亿元,总计高达9384亿元,尤其是台股ETF规模增速最为可观,总计大增近2000亿元,规模已经来到4575亿元。尤其,「高股息」议题当道,投资人大量买入台股相关ETF,规模大增逾600亿元,成为此类ETF膨胀最快的1年。
《财讯》报导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基金规模居冠的高收益债券基金(未来将改称非投资等级债券基金)市场,近年来发展似乎明显受到压缩。2021年至11月为止,不论境内外基金规模都同步缩水,总计减少了225亿元,总规模剩下9591亿元,如今被台股基金急起直追,高收益债券基金规模的王座已经快要不保,显示债市在极度不稳定的1年中,「台股」或「以股收息」的魅力,已经成为投资人转向的焦点。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