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老师的角色,可能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想像里,随着社会价值多元化及教育体系变革,国中小基层老师正以新的风貌颠覆我们的印象,他们步出校园,走上街头,身分忽而老师,忽而学生,教室不限特定时空,引领学生踏入山林部落学习祖先智慧。三位基层国中小老师正以非典型做法,超越既有框架,示范如何成为现代鲜师。
邱俪萍—用影音为媒介 为老师争权益记录学生学习轨迹
娇小的身材,开着排气量3000 CC大型休旅车,随身摄影器材大背包几乎快垂降到膝盖,脸上永远带着笑容,曾任职全教总文宣部主任的邱俪萍,经常奔走于街头或许多抗争场合,很难让人第一印象将她与老师联想在一起。
邱俪萍大学念哲学,毕业先任代课老师,再考取嘉义大学念师资班,接着进入国小任教,为了校园问题接触桃园市教师会,与她鸡婆好打不平的个性颇为契合,因而走上社运之路,自承个性可能遗传白恐时期受难的祖父,积极性格被全教总干部看上,挖角到台北总会,从执教鞭改拿相机搞社运,全台跑透透,全国中小学班班有冷气,就是她与全教总干部在政院门口顶着大太阳吃便当争来的。
当全教总文宣部主任要随时制作各类文宣,反映会员意见或传达组织立场,更经常不分日夜回应记者问题,邱俪萍自费学习影音相关技能,因应工作需要,为教师争取薪资诉求制作的问卷及动员影片,获得广大迴响,催出全国教师上街向政府施压。
去年五一劳动节,全教总到行政院要求调薪法制化,邱俪萍现场又录影又直播,相机没电换手机作业,最后全体被警方驱离,当一群女警将她拖离时,她并不担心自己安全,只挂念电池是否能撑完全场。这并非她唯一的陈抗经验,许多教育资源争取、环境、劳权等社会运动都曾留下汗水足迹,也上过谈话节目,表达全教总对相关议题立场。
这种敢于衝撞、不喜一成不变的性格,在她19岁高中毕业不想升学,选择担任高尔夫球杆弟就已显露,妈妈担心到睡不着,她却认为,因为这个机缘,曾为连战、张秀政等政商名流背过球杆,可以看见另外一个世界,体会不同阶层的处境,如果一帆风顺,人生变得单调,少了许多生活经验。
因桃园教育局徵询,邱俪萍去年换跑道,回到桃园国中「自主学习3.0实验室」任专案教师,负责课程记录的她不安于现状,东奔西跑自制访谈节目、Podcast,让局长都不得不来按讚,她希望建构桃园实验教育完整资料体系,让家长及其他县市教师可交流观摩。
邱俪萍多年来为全国教师权益奔走,同为教师的先生一肩挑起孩子的照顾及教育,对她工作型态很有意见的母亲,看到女儿回归校园已较释怀,但仍希望她多照顾家庭,听到妈妈的叨念,邱俪萍挽着妈妈手臂,撒娇地将头埋入其肩膀,在外坚强独立的职场女人,瞬间融化为温柔的小女孩。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