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乌克兰周边及白俄罗斯境内集结兵力,欧洲局势紧张,美国数次「更新」俄方可能入侵乌国的日期。英国专家警告,执着于传统军事威胁恐让各界在与莫斯科交手时失焦。

过去数星期,美国积极与盟友分享俄乌局势相关情资,各国媒体则争相抢发「最新内幕」,甚至传出16日就是开战日。莫斯科除一再否认计画对乌克兰用兵,15日更宣称撤出乌国周边部分军队。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沙卡洛娃(Maria Zakharova)今天嘲讽英美媒体「误导大眾」,并要求它们公开俄方今年入侵他国的时程表,她好「规画休假」。

遭持续精进讯息战、认知战手法的俄方批评「不老实」,甚而引发「狼来了」效应, 显非欧美所愿。部分俄罗斯事务专家指出,过度聚焦传统军事威胁,恐导致在分析、应对莫斯科各项作为时,未能掌握整体图像及根本问题,并忽略俄罗斯早已对乌克兰实施混合战多年,累积丰富的「灰色衝突工具箱」。

部分专家指出,在形塑议题走向方面,莫斯科或许胜欧美一筹。欧美各大国领导人前仆后继飞往莫斯科,期待成为促进和平的英雄,但在俄罗斯总统蒲亭(Vladimir Putin)的主场,到底哪一方成功掌握了话语权、满足「风云再起」的政治展演渴望,答案恐怕难令人乐观。

英国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俄罗斯与欧亚计画资深顾问研究员佳尔斯(Keir Giles)近日接受中央社採访时强调,蒲亭何时按下「开战」钮,仍是未知数,但他实际上已透过兵力展示达成许多目标,包括迫使各国领导人坐下与他商谈欧洲安全议题。

佳尔斯警告,越是高调宣告「要打了」,一旦蒲亭作势撤军或在乌克兰周边保留军事部署、但不推进,美国的威信就越受损害。另一方面,美国此次可谓採取新战术:透过积极公开情资先发制人,以抵销莫斯科具杀伤力的举措和错假讯息的宣传效果,并缩小蒲亭的运筹帷幄空间。

不过,无论是否武力进犯乌克兰,「俄方都有好选项」。佳尔斯指出,保持计画和行动灵活,确保无论情况如何变化都能有数个可为己方带来正面效应的选项,是俄罗斯长期以来相较于西方的优势。

佳尔斯分析,对俄方而言,发动传统战争不仅成本高昂、「弄脏手」,也可能导致难以管控的风险。相较而言,引导乌克兰国内发生「人民起义」等西方难以快速、精准识读和应对的政治动盪,俄方再扮演「解铃人」,是更有吸引力的选项,且莫斯科「具备丰富相关实务经验」。

佳尔斯指出,俄罗斯是否能「不战而胜」,首要取决于欧美大国有多想「避战」或迴避其他型态的衝突,以及它们对不同样态的「极限施压」有多强的耐受力。

仅举近年的例子,无论是领土遭占领或併吞的乌克兰和乔治亚,或者发生人道灾难的叙利亚,西方往往要求俄罗斯侵略行为的受害者委屈接受各类「和平协议」,以求儘快息事寧人。佳尔斯说,莫斯科「有理由期待再次利用西方这个弱点」。

爱沙尼亚「国际防卫与安全中心」(ICDS)所属「爱沙尼亚外交政策研究所」(EFPI)资深研究员、2020年获颁「大英帝国官佐勋章」的薛尔(James Sherr OBE)近日向中央社记者分析,欧美威胁祭出严厉制裁,但相关措施恐难以有效吓阻俄罗斯。

薛尔指出,莫斯科已採取手段减损,也有反制措施可运用;相较之下,欧洲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且不愿承担经济层面的种种不便。莫斯科深知,在西方多数国家,「牺牲小我」的门槛和政治成本要较俄罗斯高得多。

薛尔肯定英、美等国对乌克兰的军事和技术支援,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强化东翼部署。他说,不吝于运用军事手段才能让只相信「硬实力」的俄方「心生敬畏」,可惜欧美向俄方释出的讯息缺乏一贯性。

除了很早就宣告不会派遣军队与乌克兰士兵并肩作战抵御俄军,薛尔指出,欧美各国撤离使馆人员也是错误决策。

薛尔说:「你不能一方面希望吓阻对手,另一方面又显露自己才是那个被吓阻、害怕风险的人。」此外,这类举动向乌方释出负面讯息,彷佛欧美随时准备退场,不惜违背对伙伴的「坚定承诺」。

薛尔指出,无论是各自表述的「明斯克协议」,或让乌克兰中立化的「芬兰化」等方案,既显示欧美许多人仍难以戒断错觉、误以为可与俄方藉由达成妥协解决问题,也透露许多人并不了解俄方的终极关切。

薛尔分析,俄罗斯自认有权决定乌克兰的命运;无论路径、手段为何,或使用何种概念包装,俄罗斯终究是要西方实质认可它宣称拥有的权利。

薛尔指出,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甚至更早以前,俄罗斯从未真心接受乌克兰可以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这个事实。2014年併吞克里米亚(Crimea)、军事控制乌东部分地区,俄罗斯不过是向各界展现,为了不让乌克兰有效行使主权,它不仅可在政治、经济层面积极渗透、收编、颠覆,也不惜直接动武。

但事实上,莫斯科的野心不止于乌克兰,而是要解构北约并改造现有以规则为基础、尊重各国主权的欧洲安全秩序,且俄方认为,现状存在越久,就越难改变,因此必须把握时机,包括善加利用西方的弱点和分歧。

薛尔指出,不可低估俄方决心,也不可轻易相信它为求暂时转移压力而使出的「障眼法」。要有效吓阻莫斯科,就不能期待同时与它友好,这样的情况研判要到俄罗斯社会发生重大思维转变,因此有本质上不同以往的菁英阶级主政,才有可能改变。

#俄罗斯 #乌克兰 #俄方 #欧美 #薛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