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简秀枝专栏】对军人来说,最残忍的不是战争本身,也不是死亡,而是「等待战争」那种莫名煎熬。这是文字工作者舒畅在《那年的特约茶室》的一段话,也是「马祖艺术岛」转型中的展览内容,让人百感交集。
一趟马祖岛之行,参观「战地转身,转译再生」的地景建筑,以及梅石营区「特约茶室」,人类战争的荒谬性,扭曲变形的人性,莫此为甚。
回首前尘,充满动盪的20世纪初期,世界大战的余波,牵动中国局势,1949年国民政府来台,与共产党持续对峙,准备反攻大陆,紧张局势为向来纯朴平静的马祖,带来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人事物,也因应而生的「特约茶室」,在那段时期,是如此隐晦而不可磨灭的场域,对于当时驻地于离岛的军人而言,生活中身不由己的苦闷和待填补的欲望。
特约茶室的存在,无论在生理或心理上都成为慰藉,而许许多多的青春故事,也在那样的特殊场域中交会、发生。苦闷,孤独,成为岛上军人,普遍的现象,有些借助各种信仰、性发泄,来平衡自己,但也有些,撑不过去的,不惜自我了结。
军人们常自问,我献出了青春与生命,到头来获得的是?!特约茶室,成为他们心目中,另一座精神殿堂。
是什么样的故事,让一些年轻女孩,到了陌生异乡,用什么样的心情,在那里讨生活?!当异乡女孩,遇见前线男子表白,他们会以幸福人生作结局吗?!
怀着满满的好奇,2月12日上午参观了马祖南竿梅石营区「军官、士兵特约茶室」,这是军中乐园「八三么」,是提供军人休憩娱乐的特殊场域。
虽然1992年解除军事基地使用,迄今近30年,原来场地早已破旧不堪,几经整修,试图保留当年景况,又打造出未来性,迎合「战地转身,转译再生」的期望。
一进门,悬挂空中的红色雨伞,彷佛从天降下,提醒着参观者那𥚃曾是性工作者的悲剧与恶梦所在。依稀中的粉红墙,小斗室隔间,还是引人遐想。
电波状的作品,是军中成年礼的不堪,户外装置艺术作品《摇栏》,道出鹊桥相会的流逝岁月的回眸,透过展览,重现当年文献、敍事,读来,令人澎湃激昂,也唏嘘不已。
仅摘录现场两件作品,供作案例参考:
《案例一》谁的成年礼
马祖,随着部队移防,我来到那个从未踏足过的小岛。
从一个跟我没有关联的名词,变成了我驻留的「地方」,那个地方,多么陌生,多么安静,除了一望无际的大海,缓缓起伏的山丘,其余景色似乎也就如此了。
日復一日
没有变化的环境,却因那股一成不变的气息,更酝酿了我心中焦灼的情绪,备战的日子,彷佛看不到终点一般。
渐渐地
我对自己在此地感到彷徨和困惑,也因为离熟悉的家园遥远,亲友不在身边,心情是从无聊到焦躁,再从焦躁到绝望,每况愈下。
且又不时有传闻,似乎是从上级传来的消息,我们部队随时可能调往更靠近前线战地。
从同连弟兄们那里,时不时听到美瑞澳特约茶室的事情。起初,我也不敢多想,但听多了,也渐渐地越来越觉得,那似乎是一个可以找找乐子,排遣苦闷的地方。
有一天,几个平常比较熟的弟兄正要去特约茶室「娱乐」,看我状似尷尬,一边起閧着也就把我也带去了。儘管男女之间的事情,我当然听说过,但不曾有实际经验。
在售票口买完票,坐在娱乐室外等候铃响,当下完完全全被紧张的感觉所淹没。
一进门,映入眼帘有着粉红色的墙壁,一名女子坐在床边而向我说话,因为逆光,我看不清她的面容,我竟首先察觉自己早已浑身汗湿。
我的身体的感觉
就在我片粉红、粉黄、粉紫各种花色交织的空间里,有如失重,直到真正碰触到那位36号侍应生的身体时。
而体内扑通扑通的脉博声,也让我的听力像是完全失效般,无法听见她对我説了什么话。脑筋一片空白。我已不记得换场的铃声响起时,自己是怎么走出36号房的。
《案例二》
老王:
算算年头,已经20年了,当年跟着蒋总统撤退来台湾,一阵兵荒马乱,还以为一切只是暂时之计,大不了个三、五年就能反攻大陆,和妻儿团圆。谁知道三、五年也过了好几个了,明明一水之隔,就是大陆,我们守在马祖外岛,却一动也没动,天天看着海,看着天,起先,烦了、闷了、愁了,看久了,现在倒也无所谓了。
特约茶室的36号侍应生,是我的老相好,当然,备战的日子,越拖着也不知道何时再见到家人,不少有妻小的弟兄们,都在茶室有红粉知己,不买票时,那些小姐们更像是老朋友,大伙儿在这外岛上,互相照应着。
对36号古小姐,我是越来越觉得贴心,眼看着可能就要留在这,走不了了,我起了和她共度余生的念头,怎么说,也就凑合着过吧。
我对她确实是真心真意的。
心里反覆想着几天,越想越感觉妥当,着手写了封信向她表明心迹,整个人也还是七上八下的,呵呵。
长这么大的人了,我还是不好意思当面对她表白,把信托给王班长转交了。
36号侍应生:
今天从王班长那儿收到老王的信,信中说,两个人作伴挺好的,想我嫁给他。
也不能说是意外吧,但是读着老王的信,我一面难为情,一面也不免伤心。其实我也不是没想过,找个人,就这么洗手不干,平平淡淡过日子,和老王也是特别投缘,都十几、廿年了。
但像我们这种女人,在欢场上打滚了半辈子,早就不敢指望什么。现在还没有互许终生,就是彼此照应,找找乐子,恐怕是惬意许多,结了婚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老王人是很不错,但日子久了,他真的不会嫌弃我吗!?我俩的日子,又要如何过下去呢!?不过,我这么不断往坏处想,就打算放弃了这个人吗!?啊,幸福。
结局A:
那是个黄昏,夜幕差不多都降下来了,残剩的余晖,在天边燃烧殆尽,随着两声间隔几秒的枪响,彷佛射下落日。收到信后,隔两天,36号侍应生看在老相好的份上,婉转回绝求婚一事,或许也是在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吧!
而老王终究过不了情关,加上交往多年间一些金钱往来的矛盾,酒醉后,两个枚子弹结束情人和自己生命,一了百了。
结局B:
36号侍应生离开了茶室,说起来,也是有那么一点依依不舍,一方面,还是喜欢跟着老王,两人一起搬到岛上其他村落定居。然而,离岛毕竟是离岛,退了伍,卸下军袍,海依然是海,荒凉依旧荒凉。
新婚起初也还过得过去,日子一久,眼看着老王越来越颓废,找不到正当差事,喝酒喝得厉害,她望向一样的大海,竟有种日子一点也没有变的苍凉错觉。
某天夜里,老王又外出喝酒,醉个不醒人事,跌下了山沟。于是,她又当起私娼了。一样的小岛,一样的大海,一样的身体,一样的命运,逃不过。
结局C:
特别是在小岛上,漂泊人和烟花女的婚姻,自然是不被看好的,但两人若心里云淡风轻,好好经营眼前的日子,他人的异样眼光,閒言閒语就随着时间逐渐淡化,像是没什么大不了似的。
几年后,村里的一条主要街道上,一家小吃店妥妥地开着,不时冒出的炊食蒸气,有如白云一样,团团升起。店里一男一女,忙进忙出,炒煮、切菜、招呼客人,殷勤而安然。那是老王和他的妻,脸上有笑,那就是他们在那岛上,后半辈子的模样。
结论:
走过20世纪,不管是回望世界的纷乱,或冷眼旁观国共内战,都难逃在位者权力的贪婪与傲慢,儘管赋予了各种神圣伟大的理由,争战的本质,其实难逃史评家的认同,而背后牺牲的,正是一条条的生命,在人命如草芥下,青春与尊严,倍显得苍白与微不足道。
在马祖前线,漫长等待战争的岁月𥚃,军人与侍应生,不仅是并肩作战,也给予彼此的友谊与情爱,还有人生启示。
假如没有那些支持,可以预见的是,战争没来之前,部队可能已经毁灭在更多的自残、自杀、或者疯狂的颓废情境之中。抚今追昔,希望战争的歷史悲剧可以不要一再重演,男欢女爱、荡漾青春,以及人性尊严,可以移存在更宽濶自在的天地里。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