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赖祥蔚专栏】臺湾对于原住民的研究,一般都以为是从日本学者伊能嘉矩开始。
伊能嘉矩在庆应3年、西元1867年出生于日本,从小熟读四书五经。他从岩手师范学校毕业后,加入「东京人类学会」;西元1895年来臺,任职于总督府,又成立了「台湾人类学会」,苦学闽南语、泰雅语,投入原住民调查。在明治31年、西元1898年发表了《台湾土蕃开发状况》,从此接连发表许多重要的原住民研究报告。
关于宜兰有猴猴族(Qauqaut)的记载,很多人以为最早是从日治时期开始,尤其是伊能嘉矩,他在明治31年、西元1896年撰写的《台湾土蕃开发状况》、及明治42年、西元 1909年撰写的《平埔蕃调查书》都提到宜兰有猴猴族。日本官员波越重在大正13年、西元1924年写的《台北州理蕃志》也有不少记载,但当时都认为猴猴族属于泰雅族。
直到昭和12年、西元1937年,移川子之藏与马渊东一这两位日本研究者从语言与风俗等因素,大胆推论猴猴人不属于泰雅族,也不属于宜兰的噶玛兰族。
宜兰本来是噶玛兰族的居住地,嘉庆元年、西元1796年,吴沙率领漳泉粤的大群垦户(九成以上是漳州人),从三貂角一带搭船南下乌石港附近,以火器逐渐把噶玛兰族驱往他处。这是汉人来臺开拓的一页歷史,也是原住民被迫迁徙的又一页歷史。猴猴族被日本学者发现时,曾与泰雅族混居,后来又迁到南方澳,所以一度被认为属于泰雅族,也曾经被认为是噶玛兰族。
对猴猴族的研究追寻,意外还发现一个事实:在日本人以前,臺湾原住民已经有不少人注意、甚至也有不错的研究成果,其中最深入的首推加拿大牧师马偕,他不只对猴猴族已有记载,也从面对面的访谈中,从语言与祖先歷史等面向,推论出猴猴族不属于泰雅族或噶玛兰族。他在西元1878年至1898年之间,前往宜兰多达16次,在日记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载。
玉山神学院的助理教授林昌华抄写和翻译马偕牧师日记时,发现西元1892年5月14日的那次旅行,马偕牧师就记录了猴猴族的简单访谈成果,当时猴猴族只剩11户而已。马偕牧师认为猴猴族应该是马来人的后代,来自于菲律宾或是附近的岛屿。
再往前推,诸罗知县周锺瑄在康熙五十六年、西元1717年写的《诸罗县志》已经提到「越蛤仔难以南有猴猴社」。争取清廷增设噶玛兰厅、被后人尊称为「开兰名宦」的杨廷理,在嘉庆十二年、西元1807年的〈议开噶玛兰纪略〉也提到猴猴社。清朝官方虽然已经知道有猴猴社,但是未能进一步研究其语言风俗以及族裔。
猴猴族早就无踪可循,推测已经完全被其他族同化,或是彻底消失在臺湾歷史的舞臺。猴猴族的真实身世到底如何?受限于族群已经消失,有心的学者只能从前人文献以及出土文物进行分析,摸索着去解答这个或许永远难解的谜。
作者为臺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教授、歷史作家
本文出自作者新书《穿越臺湾趣歷史》
照片取自马偕医院
●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