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森在全球注目下对中国进行了歷史性的破冰之旅,会见了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开启了长达半世纪的国际政治新貌。毛、尼2人都是善于运用政治权谋且极富争议性的国家领导人,两人的互动虽然有着浓烈的个人色彩,但背后推动的力量却是中美两国在全球战略环境下必然的格局,这种政治上联合与斗争并存推动时代巨轮前进,正可以做为反思眼下中美战略「脱鉤」的重要参照事件。
尼克森在成为1952年担任艾森豪的竞选伙伴的重要因素是他一向强烈的反共立场,后来他一直到当选美国总统,给外界的印象仍是坚定的反共老手。但是据已解密的白宫会议纪录,尼克森从上任的第一天就着手建立与北京的联繫管道,他在1970年10月接受《时代》杂志专访时也说,「如果说我有什么事想在死去之前完成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会要我的孩子去。」尼克森的首次表态,震惊了美国社会,大家都知道他的想法,但没想到他胆子这么大 、脚步这么快。
尼克森表态的报告很快就送到毛泽东的手上,毛泽东先邀请了中共长期的友人、着名美国记者与作家爱德加.史诺(Edgar Snow),对他放出风声说,如果尼克森想来,毛泽东愿意与他见面一谈。为了试探双方的意愿与外界反应,周恩来密令让参加世界桌球赛的中国队与美国队接触,释放出邀请美国桌球队访问中国的讯息,被称为「乒乓外交」。再让他的国务卿季辛吉藉机溜去北京安排他的访中行程,10月让季辛吉去谈好联合公报内容,1972年2月就正式访问北京。
尼克森夫妇与白宫官员一行人于2月17日出发,搭乘「空军一号」专机从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出发,经夏威夷─关岛─上海,21日中午降落北京,周恩来、叶剑英等到机场欢迎,入住钓鱼台国宾馆。一直到这时候,尼克森还不知会不会见到毛泽东。除了担心可能见不到毛之外,尼克森也担心毛会不会用极高的姿态会见(例如毛站在一个高臺上,让尼克森从底下一阶阶走下去跟他会面),或甚至于要行「叩头」之礼。
中方一直无法确定毛能否会见尼克森,是因为当时毛的健康状况恶化。后来毛泽东突然说要见他,便仓促地将尼克森与季辛吉等主要人物带去丰泽园内毛泽东的书房会见,当时书房的屏风后面与隔壁房间已准备好各种医疗设施与药剂,随时应对毛可能有突发状况。尼克森抵达时,毛在助手的搀扶下站起来与尼克森握了一分多钟的手,毛说:「我说话不大利索了」,尼克森答道:「毛主席的着作感动了全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毛泽东自嘲式地回应:「没有改变世界,只改变了北京附近几个地方。」尼克森后来在回忆录表示,他认为毛的状况可能是中风造成的,虽然如此,毛的思维还是非常清晰敏锐。
毛泽东落座后说,具体问题让尼克森跟周恩来谈,他想谈点哲学问题。毛泽东虽然身体状况很差,但这时谈兴却很高,还谈到苏联与台湾的问题,原本预计10到15分钟的会见最后超过一小时。在周恩来的暗示下,尼克森准备离去,他对毛说:「主席先生,在结束的时候,我想说我们知道你和总理邀请我们来这里是冒了很大的风险。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很不容易做出的决定。但是,我读过你的一些言论,知道你善于掌握时机,懂得只争朝夕。」毛笑了笑说:「你那本《六次危机》也写得不错。」尼克森微笑地摇了摇头,对周恩来说:「他读的书太多了。」在客人准备离去前,毛突然说:「我身体一直不好」,尼克森客气地说:「不过你气色很好。」毛略为耸了耸肩说:「表面现象会骗人的。」
尼克森后来接受周恩来主持的国宴款待,并在北京参观了紫禁城与长城等地,还前往上海与杭州参观。28日离华返美,他对此行非常满意,离华前还对周恩来说,对中国的7天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一周」。周恩来当天就把这些话向毛泽东匯报,毛泽东说:「美国总想改变世界,殊不知是世界改变了美国。不然他骂了我们那么多年,为什么又要飞到北京来和我们谈判?」
尼克森访中之后,联合国就中国席位代表权问题做出决议,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常任理事国,并排除了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席位,世界各国也快速与北京建交。倒是美国内部对于台湾的安全以及与北京建交仍有许多疑虑,一直拖到1979年卡特总统任上才与中国全面建交。
尼克森后来因水门事件被迫于1974年8月8号辞职,他返回加州住家没几天就接到一封来自中国的电报,邀请他再次访华。尼克森终于在1976年2月21日距前一次访华整整4年的同样的日期,再次访问北京。这时周恩来刚去世不久,中国也为他安排了包括会见毛泽东与国宴招待等行程。这次见到的毛泽东健康状况已严重恶化,说话已经听不清楚,但双方仍谈了近2小时,谈的还是世界的局势,隔天《人民日报》上刊载了两人会面的照片,很多人从照片都看得出来,毛已是油尽灯枯、不久于人世了。
这两天中美两国也分别举行尼克森访华50周年纪念活动,希望藉此「回顾歷史,展望将来」。在目前中美战略竞争的大气候下,双方将如何定义这半世纪衝突激盪的大国关系,毕竟上个世纪后段就是在中美的合作之下结束了冷战,难道还要在新世纪再重新筑起一道冷战高墙?到底是「合则两利」,还是「斗而不破」?建立本世纪的大国关系与全球政治格局,中美两国责无旁贷,50年前就已经懂得从死敌变成亲密朋友,未来应该不至于大幅退步才是。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