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国际关系学院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敏26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美国司法部23日宣布终止备受争议的「中国行动计画」。有分析认为,这表明拜登政府对北京的态度软化和妥协,也有舆论将之解读为美国对中科技政策松动回檔的积极讯号。然而,「中国行动计画」虽被宣布终止,但依然要对美国打压遏制中国的决心,保持清醒认识,避免陷入盲目乐观。
郝敏表示,首先,「中国行动计画」叫停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遏制对中科技交流的威慑目的已经达到。二是,种族标籤定性挑战该计画存续的合法性。三是,美国维护自身科研优势的需求和考量。
郝敏分析,事实上,「中国行动计画」的终止并非改弦更张,而是新瓶旧酒。
一来,它名为终止,实为更新升级。司法部所谓终止计画仅是取消这一招致诟病质疑的名称,并没有改变它的针对目标和实质内容。
二来,推出「对抗民族国家威胁战略」。採取全方位综合手段,以安全威胁为导向,重点部署打击对国家安全构成最大威胁的领域,包括起诉经济间谍和技术盗窃、网路骇客攻击、外国投资审查和影响力渗透等等。和原版的「中国行动计画」并无二致。
郝敏强调,更何况,涉中人才案件仍在持续推进。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透露,目前仍有6起针对研究人员的「中国行动计画」案件尚在审理中,其中3人为美国华裔。最受关注的是下月将在堪萨斯城受审的化学工程教授陶丰,也是被指控没有披露和中国的合作关系。虽然和陈刚案有相似之处,且上周检方撤销了十项重罪指控中的两项,但美国司法部对推进其余指控的审判进程毫不放松,判决结果也很难乐观。
郝敏指出,未来美国司法部将主要对「打击谎报或瞒报与中国合作关系的学者」进行程序改进。根据2022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新推出的《国家安全总统备忘录(NSPM-33)实施指南》指导意见,审视相关研究人员是否「充分披露其外国机构的隶属状况」。司法部的国家安全部门在调查和刑事起诉中将发挥积极监督作用,并与FBI等调查机构合作,评估有关案件的意图和重要证据,以及与国家或经济安全的关系。据此来决定是否需要提起刑事诉讼,抑或民事或行政补救措施更合适。
目前,美国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不断收紧与外国的合作,且正在加紧实施拜登政府上个月宣布的备忘录措施,以确保申请联邦资助的科学家不受外国政府或利益集团的控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其他资助机构正在转向人工智慧专案和大数据分析,将联邦拨款申请和研究人员个人的详细资讯输入到工具中,通过搜索包括Web of Science和Scopus在内的、包含引文和资金来源的庞大科学文献资料库,通过文本分析查验是否存在未披露的外国机构的隶属关系。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