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国际运费上涨,国际大豆、饲料玉米、小麦等涨幅超过50%,台湾本地的杂粮竞争力上升,云林县斗南镇石庙杂粮生产合作社每年契作大豆面积达70公顷,豆皮厂房也通过HACCP、ISO22000认证,云林县长张丽善4日参访,县府将辅导农友与社场契作及媒合后端通路,也会作杂粮作物通盘检讨。
台湾的大豆多仰赖进口,原因是价格较低,不过疫情发生后运输成本飙升,国际大豆价格从每公斤20多元上涨至40多元,较台湾本土种植的大豆契作价格35元还高,本土大豆的竞争力大增。
石庙杂粮生产合作社与云嘉、桃园地区农友契作大豆面积70公顷,依循集团式栽培管理方法,从事非基因改造大豆等杂粮生产、加工、销售业务,目前会员31人。该社的豆包、豆皮加工厂房通过HACCP、ISO22000双认证,生产线每日使用大豆约1.5公吨,产线满载可达3.5公吨,配合市场需求推出多样化的豆制食品及饮品。
生产合作社理事主席沈泓志说,未来将更积极与在地农友合作契作大豆,预计提高至100公顷,并建置乾燥冷藏储存设备,厂房也将申请产销履歷加工验证,提供消费者完整又安全的溯源豆制加工产品。
云林县长张丽善、农业处长吴芳铭、县议员蔡东富、顏忠义、王秋足、斗南镇长沈晖勛4日参访石庙杂粮生产合作社。
张丽善表示,本土大豆种植面积3430公顷、产量4447公吨,云林县种植面积约329公顷、年产量约557公吨,目前国产杂粮自给率仅6%,在疫情衝击国际杂粮价格下,种植杂粮很有潜力,石庙合作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云林县府愿意扮演媒合的角色,使产、制、销连贯,农民有更稳定的收入,也提高国产杂粮自给率。
农业处长吴芳铭说,杂粮作物是优质的节水作物,县府积极推广对地绿色环境给付计画,配合种植转作或契作、办理友善耕作、辅导国产杂粮产销机具与设备等计画,提高本土杂粮种植面积,目前是国产高品质杂粮崭露头角的好机会。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